关于八旗3

加入书签


    八旗

    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15]

    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2]

    组织形式编辑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16]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满语:niruiejen),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

    5牛录为1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1人;

    牛录、甲喇、固山

    牛录、甲喇、固山

    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1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清太宗时,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旗制与八旗满洲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16]

    分类编辑

    旗名创建时间旗色属性旗主佐领数兵丁人口著名人物

    正黄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纯黄上三旗皇帝亲统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3万15万索尼、纳兰性德

    镶黄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黄色镶红边上三旗之首皇帝亲统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2.6万13万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纯白上三旗(顺治帝时纳入)皇帝亲统86个整佐领2.6万13万荣禄、端方、婉容、曹雪芹

    镶白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白色镶红下五旗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84个整佐领2.6万13万善耆、阿桂、载泽

    正红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纯红下五旗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74个整佐领2.3万11.5万老舍、和珅[17]

    镶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红色镶白下五旗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86个整佐领2.6万13万珍妃

    正蓝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纯蓝下五旗(被多尔衮降入)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2.6万13万崇绮

    镶蓝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蓝色镶红下五旗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2.7万13.5万侯宝林、肃顺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