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神都篇二-第3/9页

加入书签
    那位两鬓花白,面色惨白的兵部侍郎一袭儒衫,站在由二百名禁军步军组成的仪仗队之前,他负手而立,不经意间展现出一种读书人独有的儒雅气度。

    此人名为常何在,他今年四十岁出头,出身荆南州大岳城,那个名臣辈出的书香之国。他是章元四年国试的第三名,由皇帝钦点,名副其实的御榜探花郎。入仕后先在国史馆任职校书郎,后辗转于工部、礼部、户部之间,以其随和无争的脾性,在同僚间口碑不错。但其性格上又有着风流放浪的一面,时常表现得让人难以捉摸,与官场的氛围格格不入。故而总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为官之道。在宦海随波逐流数年后,于章元十三年,被平调至兵部任职。

    这一年,鄞琼州土著再次叛乱,他跟随裕王秦琤出兵平叛,在裕王身边任幕僚之职。这位在神都官场上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到了战场上的表现却令许多同僚倍感意外。他一扫多年在官场混日子的颓废,于进军途中向裕王提出了许多颇具可行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与裕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令裕王对这个在朝堂上从不显山露水的幕僚青睐有加。在南征期间他深得裕王信任,但这次南征在一路顺利推进,都以为将大胜而归的情况下,却在最后一战裕王被袭重伤后,草草退兵收场。在回京后裕王的伤势很快恶化不久后病危,但在弥留之际还是向皇帝举荐了这位深得自己信任的幕僚。

    同年冬,裕王薨。

    常何在悲痛万分,在裕王灵前哭得昏死过去。他视这位裕王殿下为自己的伯乐。如今伯乐已逝,他这匹千里马恐将再无用武之地。看到他痛苦的模样,皇帝秦徵也大为感动。于是在章元十四年,大恒帝国再次出兵平叛鄞琼州,为裕王复仇时,常何在作为大将军黄宗正的高级参军,也加入了那场覆灭鄞琼州土著部落的血腥屠杀中。

    常何在无异是下手最为凶狠之人,他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残忍与嗜血,他以五千骑军,击溃并俘虏了土著部落数万人,随后这数万俘虏,无论男女老幼皆被他悉数焚杀。这种冷血、嗜杀、毫无人性的战法,即便是统军数十年,久经战阵,杀人无数的大将军黄宗正也为之侧目。“杀虐过重,有损阳寿,望你日后好自为之。”这是在凯旋回京途中,黄宗正给常何在的唯一忠告。

    但常何在却表现得很是不屑,面对大将军黄宗正的忠告,他正色说道:“只要能为裕王殿下报仇,哪怕真有这样的业障加身,下官也浑然不惧。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唯有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下官一直奉为圭臬。”

    黄宗正闻言,只得无奈摇头叹息。

    得胜回朝之后,不出所料一封封弹劾他滥杀的奏折如雪片般纷纷上呈到皇帝面前。但皇帝还是顶住压力,论功嘉奖了常何在,将他升任兵部侍郎,但在私下却嘱咐兵部尚书,让他爱惜人才。于是常何在在兵部仅仅挂着侍郎的虚职,却主管起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过起了清闲日子。

    面对弹劾自己的奏疏,虽然皇帝并未表态,但他混迹官场这么些年,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于是他知趣地不再开口,在朝堂上终日一言不发。而似乎为裕王复仇一事,也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精气神。此后三年间,杀虐过剩带来的业报来的很快,这让他备受折磨,他时常在夜里被梦魇惊醒,而他的身体也衰老得极快,四十岁出头的年纪,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就连皇帝秦徵见到他这副模样,都不由得心生怜悯,感叹道:“常卿与朕年岁相仿,竟已是须发半白,世事无常,上苍怎可对常卿如此不公。”之后便特许他只需在每月的大朝会上露面即可,不必参加每旬的小朝会。

    而这一次让他出面带禁军仪卫到白虎门迎接太子,也是老尚书的意思,惜才的老尚书见他终日暮气沉沉,与青灯古卷为伍,似要以此残生为自己的杀戮赎罪,便特意打发他出来活动活动,换个心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