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积劳成疾-第3/4页

加入书签
    朱族长有一女四子,女儿嫁到涪州县城,荣升外公十几年矣。四个儿子依次名为永忠永孝永仁永义,忠孝仁义乃家风之本也。想当年,婆娘初生头胎,一个妹崽,虽然白胖,爱哭爱闹。朱族长很是丧气,对人苦笑:“都说穷生儿子富生女。我朱石匠未必成富人了?怕是‘送子娘娘’说我发了财!算俅了,不给她供猪脑壳了。”说归说,气归气,烧纸敬香供猪脑壳,反倒更勤。果不其然,“送子娘娘”受够贿赂,一连送来四个儿子,他高兴得不知所措,天天跑到菩萨前磕头作揖,倍烧纸钱。如今,四个儿子跟他一样不高:“矮打杵”,可都墩实,个个能干。后来,又给他送来十个孙子孙女。朱家香火兴旺世代鼎盛也!

    说来,朱家昌盛目标多矣。新宅大院修竣,固然第一,田土多,林山宽,粮仓满,银钱足,乃其次。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子孙成龙,代代相传,才是朱家兴旺之长远目标。

    只是,还有一项短期目标大有差距:读书为官。说来,朱氏家族虽穷,却从没忘祭孔读孔,至圣先师之牌挂在神龛高位;祖辈虽是庄稼汉,却有自知之明,“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识字不满箩筐,却也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己任。然而,孔圣并未青睐,老祖并未保佑,到朱族长这代,秀才仅俩,中举者无,连给芝麻官磨墨展纸者,也没见着。

    如今朱家,火烧眉毛,不能不奋起直追了。幸好,老不正经之大儿媳生了长孙,一向不喜夸人的罗秀才,也多次对他说:“朱大爷,你几个孙子,数长孙最精灵,读得出来,不成龙也要成才。”

    此刻,族长想着,脸上略过一丝笑意,他转脸朝灶房,绷着脸大声问:“他四个呢?”

    头包丝帕的老太闻声走出,围腰上揩揩双手,答:“四弟兄天一亮就帮老二搬家了。”

    朱族长看着婆娘,没说话。老太忙补充:“等着,我给你端醪糟蛋来。”

    “站住!继宗呢?”族长吼一声。

    “跟他爸爸去了。”

    族长皱紧浓眉:“他去帮啥子?不是喊他早晨背书么?鬼猴儿!”

    “他才五岁,哪里懂事?听到火炮响,脚板跑翻天。”

    族长瞪婆娘一眼:“五岁小了?老子十二岁当家了。小时不管,长大懒卵!他妈呢?”

    “去帮老二煮饭了,哪有空闲管细娃儿。”

    族长依然板着脸:“快去喊孙子回来,背书!写字!快点!该管不管,总要耍懒。”

    老太看看他,说:“我把醪糟蛋端给你,再去嘛。”

    “不吃!”族长吼道。老太以为嫌她做的醪糟不好吃,急忙解释:“是大媳妇做的。”

    漂亮大儿媳煮的醪糟蛋酒味不大,蛋刚过心,不老不嫩,比老太婆煮的好吃多了。过年时,她把糯米泡上两天,带点酒味,再磨成水粉,晒干放着,想吃就做成小汤圆,掺在醪糟蛋里,别有味道。自她掌管灶房大权,经常施展醪糟汤圆蛋手艺,颇受朱家老少喜欢。族长节俭,明知好吃,有时不吃。

    此刻,族长以为婆娘影射他喜欢大媳妇,当“老扒灰”,火气迸发,大吼:“给老子滚!”

    老太没敢再说,一捋额头乱发,扭头匆匆走向街檐南头,大黄狗摇尾跟随。老太将消失在去右三合院的巷道口,回头对族长说:“快去灶房端,醪糟蛋冷了不好吃。”

    族长却冲她狠狠回敬一句:“拉不回来孙儿,你今天莫想吃饭!”

    顷刻间,族长只觉胸闷头重,天旋地转,喉管有团东西上涌,接着,喉头哽堵,胸部闷痛。他只好头一低,一股热呼呼的东西夺腔而出,洒在地上。啊!原来一滩带黑的血。他眼一花,晃悠不定,倒在木椅里,脸色惨白,双眼微闭,一时不省人事。

    朱老太牵着戴瓜皮帽穿布长衫的长孙继宗刚出巷口,手里蝉子突然“吱吱”唱响,尖厉刺耳。族长大概被尖叫惊醒,缓缓睁开眼,带血的嘴巴张开:“早晨是你读书良辰,哪么去捉蝉子?”继宗辩解:“不是我捉的,二爸给我的。”

    “不管哪个捉的,玩物丧志!”族长说罢,连咳几声,头一低,又一口血冲到地上。婆孙这才看清,顿时吓呆,再看地上,先前那滩浓血已经变黑,爬满蚂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