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积劳成疾
是时,刚过夏至。田坝丘峦,翠绿覆盖,艳阳拂照,绿光耀眼。稻谷“怀胎”,包谷抽须,苕藤分芽,高粱勾头。正值农闲,乔迁及时。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房先给祖宗住。搬家头日,朱族长一身新,蓝布长衫,平底布鞋。早饭过,他率领弟兄四家老小四十五人,抬上猪头全鸡,提上香蜡纸烛,抱上酒瓶鞭炮,扛上纸房纸桌,浩浩荡荡爬到老屋后坡的公婆坟前。摆上猪头全鸡,插上香烛,放响鞭炮,点燃纸钱纸房。朱族长率子孙按辈份跪于坟前,朗声告慰公婆在天之灵:“公婆英灵在上,在世三代不孝子孙告慰老人,你们在世想住的朱家新院现今修成,我辈子孙送来了新房,你们莫住奈河桥洞了,那里又冷又臭,两位老人体质不行。闫王小鬼不答应,就送钱送礼,莫争硬气,阴阳世道一样,你们要好多钱,我们送好多来,现今我们有钱了,够你们用,两位老人当可瞑目。要是老人能走,经常回来看望子孙,堂屋很宽,神龛很高,够老人坐,够老人吃,够老人用。祈望两位老人保佑朱家后代,家业昌盛,万代富贵。”
族长说罢,率众三跪九叩。
从此,朱家大院由一个三合院扩成四个,四弟兄各居其一。左后三合院为朱族长“大房”居住,靠山依树,不露面目。
从临时草房搬进新宅这天一早,朱族长的三合院里,拥满近邻村人,鞭炮“叭叭”,礼花“嗖嗖”,响彻山弯上空,达半时辰之久,抬家具牵猪牛,不过一个时辰。中午,乔迁喜酒完毕,人们纷纷散去,三合院静下来,刚接任族长的朱顺成终于松口大气。然而,浑身散架般,瘫倒凉椅上。更有,银两积存不多矣。
次日早晨,他仍觉浑身酸痛,站立不起,自然,没再闻鸡起舞。朦胧中,却闻鞭炮声此起彼伏,硝烟扑鼻,经久未息。哦!今天二弟乔迁。他一喜,头脑立马清醒,浑身一爽,下得床来,大脚板刚踩上新铺石板,一股冰凉窜遍全身,不由缩下身子,忙把靛蓝布长衫披上光膀,双脚探进布鞋。出得睡屋,过西厢房,慢慢踱到正厢的堂屋外站定。
堂屋门上,新贴门联纸红墨黑,鲜亮耀眼。上联:立命安身勤俭理家必富;下联:治国定邦刻苦读圣可安。横额:家风彪炳。
看罢,他一喜,不由想起门联写手——本乡有名的罗庆坤秀才。
罗秀才三十好几,诗词联字,皆是上品,远近闻名。然,此君命运多舛。家住龙兴场东两里的罗家院,公公爸爸做梦都望他读书为官。他却屡负重望,历二十五载寒窗苦,赴成都乡试三次,花掉罗家经年节余,红榜始终没名。据说,考“策问”一科,他提出“革时弊行改良”之政事对策,主考官恰恰思想保守,认为不合时宜,再次乡试,他依然如此回答,于是乎,三次乡试名落孙山,举人榜上靠边。父亲一气一急,中风倒地,再没爬起。从此,罗秀才家道中落,他亦不再参加乡试。然,他那一手文墨本事,谁个不服?乡邻求他诗联字词的不少,官府却没有想到他,倒是日子愈益窘迫。他既不疏通门路,又无银两贿赂,朱族长借钱给他,还硬撑人格脸面,死不肯捐个衙门小吏抑或书院教习,执守清高。于是也者,长居家中,无争于世。可他并不闭目塞听,教私塾结朋友,煮茶论天下,挥笔嘲时弊,过着清贫淡泊日子,常常以茶代酒,以联劝导茶友:“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日子倒也自得。朱族长识字不满箩筐,却敬重读书人,差点尊罗秀才为罗圣,常常请他来家作客。趁此,时时挥笔吟书,濡染朱家子孙。朱门所有匾额楹联皆出罗秀才手笔。朱族长常以重金酬谢,盛情难却之余,秀才笑而纳之,然而下次再来,却带来笔墨书册,送与朱家子孙,两家来往愈密。后来,朱家聘他家塾老师,专为长孙朱继宗传道授业。及至后来,罗秀才来朱门,喜欢带上小女罗玉兰。细眉秀眼,精巧小鼻,端庄秀气,洁白清纯若玉兰花。她比继宗小半岁,却比继宗懂事,嘴甜口快,呼伯喊娘,朱家上下无不喜欢,继宗之妈尤甚。玉兰喜欢跟继宗哥哥玩,哥哥每见她来,总喜放下书本,嘻嘻哈哈,说个没完,一对青梅竹马。自然,朱家公公看在眼里,难免皱眉,不是不喜玉兰,担心如此一来,影响孙子学业。罗玉兰懂事,马上离开继宗哥哥,去帮大妈做事。有时,受她爸爸差遣,独自给哥哥送书送笔,玉兰自是乐意。只要爸爸开口,一阵风地跑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