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林家老祖林震天-第4/7页

加入书签
    200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4亿元,增长1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1元,增长541元;财政总收入19.2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9亿元,增长13.4%,多年来首次实现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9∶33.8∶33.3,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三产业;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亿元,增长22.1%,占gdp比重达到37.4%。

    2003年,全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03.49亿元,增长3.84%,农业增加值达到66.6亿元,增长5.6%。粮食总产量176.76万吨,增长2.6%;畜牧业增势强劲,草畜“3150”工程、猪、羊、出栏数和肉、蛋、奶产量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正在形成,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务输出取得积极进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34.22亿元,增长11.7%。

    2003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28.08亿元,增长6.8%,实现工业增加值51.11亿元,增长2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5.54亿元,增长20.40%,实现工业增加值29.68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2.62亿元,增长69.04%,利税总额11.01亿元,增长29.2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优势中小企业成长迅速,西昌新钢业、凉山矿业、西昌电力公司等优势重点企业不断扩张,企业技改扩能进度加快,一批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步伐加快;川威集团年产150吨~200吨钢铁项目正式启动;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资金、能源、运力的“瓶颈制约”有所突破。

    2003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7.45亿元,增长12.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2亿元,增长17.0%;泸沽湖、螺髻山、彝海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和西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5.29亿元,比上年降低58.83%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成绩显著,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扩大。全州新签招商项目116个,协议引资78.1亿元,实际利用州外资金12.6亿元,增长97.34%;全年外贸自营出口达1277万美元,增长52%。

    200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0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3%。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3297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6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4842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9.72亿元增长16.0%,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89.62亿元,农村居民存款余额20.10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汽车、教育、医疗保健、住宅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40万人,“两金”发放当期拔付率保持100%;16个县市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1.43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1.18万人,0.36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失业率4.3%;64233名“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州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1590张;11.98万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

    历史人文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还有汉柏、汉阙、大石墓、铜鼓、南诏白塔、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迹。特别是昭觉县弯长乡的博石瓦黑古岩画群,是保存完好的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址。

    ▲彝族迁徙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侯、曲涅两个彝族先民的父系部落,居住在“兹兹普吾”地方。而据史诗记载,彝族先民也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在凉山是妇孺皆知的传说。在彝族谱牒中也有代代相传的母女连名谱系,而后才出现了父子连名;以传承至今的凉山彝族谱牒来看,最长的家谱有300多代,一般则在70代以上。彝族先民从云南迁徙进入凉山,距今至少两千年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