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玄武门之变-第6/11页

加入书签
    随后,唐太宗得知,魏徵曾经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估计是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魏徵有了好名声,那自己不就成了被劝谏的昏君吗?唐太宗越想越气,完全丧失了判断力。

    于是,他废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的婚约,还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如果放在以前,定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这一次没有了。唐军虽然取得大胜,太宗还是后悔了。回师之后,他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他又重新立起魏徵的墓碑。

    最后的最后,唐太宗还是那个千古无二的开明君主。

    在中国古代,一个帝王如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尚且避免不了走向昏庸;一个朝代如唐朝这样盛大的王朝,尚且不能走出“克终者寡”的历史规律。那要如何寻找出路呢?

    魏徵留下的这个终极问题,只能待后人解答。

    【清】刘源:《凌烟阁功臣图》之魏徵。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唐】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魏徵等撰:《群书治要》,中华书局,2014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武德九年(626),魏徵离开长安,前往山东之地(崤山以东)。

    就在几个月前,玄武门惊变,魏徵的旧主惨死在了宫廷之中。权力的游戏向来残酷。不过,血迹会被清扫,刀光剑影会隐去,染血的宫殿终究要恢复神圣安宁的样子。

    权力洗牌之后,魏徵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玄武门事变后,唐朝政局不稳,加上有一部分太子党羽逃到了山东,势必会对李世民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李世民给了魏徵一个任务:抚慰山东之地,平息骚动。选择魏徵,一是因为他是山东人氏,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二是因为魏徵作为李建成的部下,容易消解太子旧党的敌对情绪。

    走出森严的宫廷,重游旧地,魏徵压抑的心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在巡行山东的过程中,他创作了一首《暮秋言怀》: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魏徵可以说是文学圈外的人,诗作极少。他一生追逐实际的功业,没功夫雕琢文字。结尾的“式微”二字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毛诗传》认为,春秋有个小国名叫黎国,黎侯被狄人驱逐,他的臣子为了呼唤他归来,创作了这首诗。

    暮秋之景让魏徵心有所感,然而情感稍微一宣泄,他就听到了内心的呼唤:你还有君王的使命呢!

    难怪,魏徵留给世人的面貌非常之单调:一个时刻都在喋喋不休,总结历史教训的重臣身影。

    当魏徵到达磁州时,正巧地方官员羁押太子余党送往京城,魏徵立马将其释放。他说:上面刚刚下了诏令,太子、齐王府旧人一律赦免,现在把他们押送回京,怎么取信于天下?魏徵的作为,使得山东的局势稳定下来。最重要的是,他完美地回应了李世民的信任。

    主上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回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