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玄武门之变-第5/11页

加入书签
    一次,有人诽谤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温彦博对唐太宗说道:魏徵作为一个臣子,行为应有形迹,不能避开嫌疑,否则就会招来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

    后来,魏徵入朝说:臣听说君臣一心。如果不存公道,一昧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君臣上下都这样做,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李世民诚恳认错: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

    魏徵又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李世民问: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

    魏徵说: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赞誉。忠臣自己遭祸被杀,君主也陷入凶恶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

    魏徵知道,能够决定他是忠臣、还是良臣的,并不是自己的作为,而是君王的行径。也就是说,君主纳谏,使其成为良臣;君主顽固,使其成为忠臣。这世上可以没有魏徵,却不能没有唐太宗。

    李世民的回答也非常耐人寻味:“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纳谏只是贞观君臣的一面。

    经历过天下之惊变,面对历史的殷鉴,他们怀有相通的理想。唐太宗曾说过:“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畏惧什么呢?畏水能覆舟,所以先存百姓;畏偏听则暗,所以寻求群体的力量。

    唐太宗。图源:网络

    北宋时,包拯说过这样一段话:

    “臣闻唐太宗英明好谏之主也,魏元成忠直无隐之臣也,故君臣道合,千载一时,事无不言,言无不纳。”

    好像只要臣子敢谏、君主纳谏,就能使得天下大治。

    窄化的理解暴露了宋臣悲哀的处境,他们看起来与皇帝共治天下,尊严比之以往更高了。然而,宋朝的皇帝崇尚分权制衡,战战兢兢害怕丢失权势。臣子更多时候只是工具,而非同行之人。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求去。宋神宗责怪道:“朕与卿相知,近世以来所未有,所以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义,固重于朋友。若朋友与卿要约,勤勤如此,卿亦宜为之少屈。朕既与卿为君臣,安得不为朕少屈?”

    大意是:我们俩的交情太深了,君臣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朋友邀请你去做某些事情,你应该要委屈一下自己。更何况我们是君臣,难道就不能为我委屈一下自己吗?含情脉脉,令人感动。

    后来,这般有爱的宋神宗既无法保护王安石在政敌的攻击中全身而退,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揽权之心。王安石最后还是力不从心。

    唐太宗与魏徵的君臣之义,正如贞观之治一般,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05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逝。唐太宗痛哭流涕,为之神伤。没过多久,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四。

    然而,两人的结局都不太圆满。

    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英明一世的唐太宗逐渐展露出昏聩的一面。

    当时,侯君集、杜正伦与太子有染,一个被杀,一个被贬。魏徵曾经推荐过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唐太宗不得不怀疑,魏徵是不是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正直,他有没有可能结党营私呢?

    随后,唐太宗得知,魏徵曾经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估计是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魏徵有了好名声,那自己不就成了被劝谏的昏君吗?唐太宗越想越气,完全丧失了判断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