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加入书签


择才重在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用人方针提出来的人是东汉时的曹操,意即大凡有用之才都应举用。以后历代明君都以此为准则,大胆地用人,他们对人才的重视都是十分惊人的。对人才的看法,大致有“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贤才,国之宝也”“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壁”等。人才比金钱更重要,比城池更有价值,用砖石筑起的长城是可以攻破的,而以人才垒起的“长城”是永不倒的。项羽以失人才而亡,刘邦以得人才而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任用贤能的人才,才能兴国安邦、成就大业。

汉代刘邦虽未提出“唯才是举”,但在实际中,他确实做到了唯才是举。他举用郦生就是一例。在刘邦初起反秦之时,郦生贫困潦倒,但很有战国策士之遗风。他听说刘邦喜结豪杰,便主动前去应见。当他去刘邦的驿馆拜见时,见刘邦正傲慢地坐在床头张着两条腿让年轻侍女给他洗脚,对郦生却视而不见。

郦生不动声色,说道:“足下带兵如此,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各国呢,还是同诸侯各国联合攻秦?”听了这穷酸迂腐的老儒的一席话,刘邦便破口大骂。

郦生接口道:“足下既想一举推翻秦朝,为啥这样坐着接见长者呢?足下用如此傲慢的态度接见我,以后还有谁愿意为你献计献

策呢?”

刘邦一听,立即停止洗足,将湿淋淋的双脚往鞋中一套,整衣而起,热情地接待郦生。于是郦生滔滔不绝地从六国的成败谈到当今灭秦的计策。刘邦听了很是佩服,立即下令款待郦生,共商伐秦大计。刘邦采纳郦生的计谋后一举拿下陈留要地。此后,刘邦确认郦生果为能人,马上赐他为广野君。郦生为报答刘邦知遇之恩,还把自己有勇有谋的弟弟引荐给刘邦。日后,郦生之弟郦商也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面的事例你兴许觉得较陈旧而没有一点新意,毕竟说“唯才是举”,祖辈讲、父辈讲,今天我们还在讲。下面就有一个“乡巴佬受聘当教授”的故事。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偶然参观了一次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但徐悲鸿看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少作品毫无新意,矫柔造作,使人昏昏然。正欲离开的时候,一幅挂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的画引起了他的兴趣。只见画面上几对大虾、体若透明、活龙活现、笔法娴熟。徐悲鸿边看边慨叹不已:真没想到这个角落里还藏着一位这么出色的国画大师。

“哈哈,你真会开玩笑!它的作者齐白石不过是土里土气的乡巴佬,何以称大师!”一旁的友人说。

“我不是开玩笑,我不但要拜访他,还要请他当教授!”徐悲鸿严肃地说。

几天以后,身任要职的徐悲鸿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齐白石因此名闻天下。

刘邦、徐悲鸿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是人才就应大胆地举用,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彦涛要尽可能地减少其他次要因素对用人的影响。识才选才,不能因噎废食,应当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人才不问年龄,英雄不问出处

提起新东方可谓尽人皆知。财富和名声为新东方聚集了人才,人才反过来又为新东方创造了更大的名声、更多的财富,逐渐使“新东方”三个字成为商业领域里潜力无穷的超级品牌。

对于人才的选择,“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了给新东方团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他一向的观点是:人才不问年龄,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新东方都欢迎。

基于俞敏洪大胆用人、既敢选也敢用的特点,新东方的用人策略可以用“只要符合条件,什么人都敢用”来加以概括。因此,俞敏洪手下不仅有一群桀骜不驯的“海归”,还有一批自己找上门来的奇人、怪人、牛人。其中,罗永浩就是这样的人。

罗永浩能当上老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从小就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初中时严重偏科、逃学,高三没读完就退学做生意了。他做生意也是小打小闹,后来无意中听说了新东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认为新东方的老师也不怎么样,认为自己也能讲,而且比他们讲得更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