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孤独中走来 2-第6/8页

加入书签
人们无法忍受这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不得不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从自由的重负中逃走,进入一种新的依赖并屈从于它;要么追求一种积极的自由,即那种建立在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基础上的自由。

如果说,当初该书的发表目的是对法西斯极权主义如何能够产生的心理基础进行探讨,那么,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所进行的哲学和心理学的思考,戳破了人们心理的虚假保护层,让赤条条的心灵无遮无拦地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无处可逃。弗洛姆的研究有着广泛的人学意义,给我们对人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弗洛姆没有空泛地赞美自由是个好东西,在他看来,自由的含义是暧昧不明的;摆脱束缚的人不要高兴太早,这种方式得来的自由是片面的,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而真正积极的自由,存在于人的自觉地实现自己的潜能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整天把自由挂在嘴边的人其实就是最大的不自由,跟着感觉走的人在感觉自我良好中更是找不到北了。

然而如上所指,不管是哪一种自由,都必然让追求它渴望它的人陷入孤独、焦虑和恐惧之中。这就是自由的悖论,就像人坐在椅子上不能把自己再搬起来。更进一步说,人的这种自由后的恐惧、焦虑源于他与自然庇护的分家,与母亲的子宫的分离,与生俱来的分离感让他暴露于世界的威胁面前;他那分辨一切的自我意识,更让他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套用一句歌词,可以说都是自我意识惹的祸。

弗洛姆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说的打探消息来源中,谣言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可就是找不到是谁说的,查无其人。其实制造这个谣言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没有人格的“无名大众”,结果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被这个无名的权威牵着鼻子走了。

弗洛姆经典地指出,顺从源于人的天性,逃避自由的倾向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存处境中。面对这种情况,个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自由,这就是人的命定,无法逃避,个人仅仅能够做的就是在两个互相冲突的答案中选取一个,而且不能放弃,因为放弃就是一种投降主义,也就是一种选择。

个人必须决定是把自己的命运要么交给各种形形色色的非理性权威,这种权威在当代社会可以表现为消费时尚和大众趋同趣味,要么把自己交给理性,为自己规定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这个选择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个人要么放弃自我以及自己的独立性,让权威们为自己做主,成为一个没有头脑的跟屁虫,要么自己听从理性的安排,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和自然、他人和谐相处,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三、你将会像神一样

当弗洛姆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对政治充满热情。他还清楚地记得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每天都到父亲开的店铺里,去听人们谈论时局和政治。他尤其对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言行感兴趣,每天都听他谈论社会主义思想。当时那个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只把当他作一个孩子,更多的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听众。在他那里弗洛姆找到了社会主义和旧约先知们的救世主义思想的碰撞。

弗洛姆说,他参加政治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改变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而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该被动地置身于一个似乎正在走向自我毁灭的世界。另外,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核军备竞赛,希望全世界团结起来反对各种战争狂人;后来美国侵越战争爆发,这个组织不遗余力地反对美国政府的侵略战争,在他们的影响下,在美国公众中形成了强大的反战浪潮。

20世纪50

弗洛姆的《希望的革命》一书是一本论战小册子,是为支持尤金·麦卡锡参加1968年美国总统竞选而作的,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来鼓动社会舆论,为麦卡锡的竞选制造声势。弗洛姆希望通过支持这位教授式的参议员,来唤起国民的希望。在美苏核对抗达到高峰的时候,弗洛姆还写了《人能占优势吗?》一书。1974年,弗洛姆促使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了关于美国与***国家关系的听证会。因为他积极参与政治,后来他的论敌污蔑他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