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认为,与言语记忆痕迹的联结是前意识状态的必要先决条件。正相反,前意识状态不依赖于这一联结,尽管由这个联结的存在可以推论出那一过程的前意识性质。前意识状态一方面具有接近意识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与言语痕迹相联结的特征,不过它还有独特之处,其性质不能由这两种特性包罗无遗。
所谓的“还有独特之处”,弗洛伊德的阐释是,虽然潜意识和前意识皆为“神经的或精神的能量”,但前者是“自由自在的”,后者则是“受约束的”。
关于意识的定义,弗洛伊德与通常的说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论证,一旦涉及,他总是三言两语地一笔带过。在此略举《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中的一例:“它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能觉察到,这是‘意识’这一术语的惟一含义。”
在心理地形学中,弗洛伊德一方面从心理结构的总体上去探讨意识所统辖的地域及其性质;另一方面从意识跟潜意识和前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来评判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首先得阐明,我们是以什么依据来区分这些心理系统的,这又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意识的种种属性,这些属性乃是我们进行一切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的惟一特征,就是其意识性。意识在我们内心仅占据极少的内容。意识只能使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意识只能像感官知觉外部世界那样去知觉它。本能永远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只有能再现本能的观念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当我们提及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其意识相当并能表达其含义的就是潜意识,其他的术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作:要么是从本能出发,经过潜意识系统,到达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要么开始于来自外部的激励,经过意识和前意识系统,最终到达潜意识王国中的自我贯注和对象贯注。
从中可见,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知觉的来源既在于外部世界,也在于内部世界,而后者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内部世界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量——由快乐和痛苦凝聚而成的感觉和感情,而这种感觉和感情的内容又不外乎是本能冲动。因此,知觉的重要来源就是无意识。
2.无意识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
在无意识方面,我们马上就会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分。有些过程容易变成意识的,后来可能不再是意识的,但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再次变成意识的。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些过程可以再生或是记住。这提醒我们,总的说来意识是一种十分捉摸不定的状态。意识的东西只是暂时有意识。如果我们的知觉对此不能肯定,那么这一抵触只不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而已。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造成刺激的知觉可以重复。整个立论可以从我们对于智力活动有意识的知觉这一点来看清。当然智力过程可以持续,但是也可以轻易地瞬息即逝。因此可以把以这种方式活动并且容易从无意识状态转换成为有意识状态的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更好地描述为“前意识”的。
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过程,甚至是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能一直保持前意识状态,尽管这些心理过程一般总是像我们所说的,向前推进成为意识。有一些其他的心理过程或材料,并不是这样易于成为意识,但是这些也必须按照前述的方式推论揭示及解释为意识形式。正是为这种材料,我们保留了无意识这一名称。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也即是人的本能**冲动,主要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是无意识的核心。
正由于此,无意识领域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的根源,它既是健康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做梦)的根源,也是健康人非常规精神活动(失语、笔误、读错、听错等)的根源,还是精神病人的反常精神活动的根源。
无意识之所以很难或根本不能变为意识,之所以不能直接被意识到,是因为无意识内容要进入到前意识过程,必须受两道检查机制的查验。第一道是前意识系统边界上的检查机制,它阻挡住无意识,所以无意识必须通过它的衍生物(或衍生形式)来越过这一检查机制而进入前意识。当无意识的衍生物向意识区域前进时,它又遇到了位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第二道检查机制,这道检查机制是专门对付无意识的衍生物的,凡是被检查出的则再次被压抑回去。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是我们赋予心理过程的三种品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所谓的“还有独特之处”,弗洛伊德的阐释是,虽然潜意识和前意识皆为“神经的或精神的能量”,但前者是“自由自在的”,后者则是“受约束的”。
关于意识的定义,弗洛伊德与通常的说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论证,一旦涉及,他总是三言两语地一笔带过。在此略举《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中的一例:“它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能觉察到,这是‘意识’这一术语的惟一含义。”
在心理地形学中,弗洛伊德一方面从心理结构的总体上去探讨意识所统辖的地域及其性质;另一方面从意识跟潜意识和前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来评判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首先得阐明,我们是以什么依据来区分这些心理系统的,这又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意识的种种属性,这些属性乃是我们进行一切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的惟一特征,就是其意识性。意识在我们内心仅占据极少的内容。意识只能使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意识只能像感官知觉外部世界那样去知觉它。本能永远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只有能再现本能的观念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当我们提及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其意识相当并能表达其含义的就是潜意识,其他的术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作:要么是从本能出发,经过潜意识系统,到达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要么开始于来自外部的激励,经过意识和前意识系统,最终到达潜意识王国中的自我贯注和对象贯注。
从中可见,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知觉的来源既在于外部世界,也在于内部世界,而后者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内部世界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量——由快乐和痛苦凝聚而成的感觉和感情,而这种感觉和感情的内容又不外乎是本能冲动。因此,知觉的重要来源就是无意识。
2.无意识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
在无意识方面,我们马上就会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分。有些过程容易变成意识的,后来可能不再是意识的,但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再次变成意识的。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些过程可以再生或是记住。这提醒我们,总的说来意识是一种十分捉摸不定的状态。意识的东西只是暂时有意识。如果我们的知觉对此不能肯定,那么这一抵触只不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而已。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造成刺激的知觉可以重复。整个立论可以从我们对于智力活动有意识的知觉这一点来看清。当然智力过程可以持续,但是也可以轻易地瞬息即逝。因此可以把以这种方式活动并且容易从无意识状态转换成为有意识状态的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更好地描述为“前意识”的。
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过程,甚至是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能一直保持前意识状态,尽管这些心理过程一般总是像我们所说的,向前推进成为意识。有一些其他的心理过程或材料,并不是这样易于成为意识,但是这些也必须按照前述的方式推论揭示及解释为意识形式。正是为这种材料,我们保留了无意识这一名称。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也即是人的本能**冲动,主要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是无意识的核心。
正由于此,无意识领域是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的根源,它既是健康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做梦)的根源,也是健康人非常规精神活动(失语、笔误、读错、听错等)的根源,还是精神病人的反常精神活动的根源。
无意识之所以很难或根本不能变为意识,之所以不能直接被意识到,是因为无意识内容要进入到前意识过程,必须受两道检查机制的查验。第一道是前意识系统边界上的检查机制,它阻挡住无意识,所以无意识必须通过它的衍生物(或衍生形式)来越过这一检查机制而进入前意识。当无意识的衍生物向意识区域前进时,它又遇到了位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第二道检查机制,这道检查机制是专门对付无意识的衍生物的,凡是被检查出的则再次被压抑回去。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是我们赋予心理过程的三种品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