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都是性欲惹的祸 1-第4/6页

加入书签
这样一来,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间的对立被转变成自我本能和对象本能之间的对立。这两种本能都具有里比多的性质。然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对立,它取代了原来的对立,这便是里比多本能和其他一些本能之间的对立,据推测,这后一种本能是存在于自我之中的,实际上或许可以从破坏性本能中观察到。我们的观点是把这种对立转变成生的本能(爱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的对立。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研究“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时,对里比多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从中不难看出,他当时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性本能延伸成了容纳自我本能在内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性变态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touwz)?(net),弗洛伊德也同时考察了癔病以外的有关资料?()_[(touw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于是萌生了将自己的发现纳入一般心理学的意向,且在论述中首次进行了延伸既定范畴的尝试。因而在他开始构建全新的性学理论的同时,又夸大了性的作用与地位。例如,他在《性学三论·性变态》的结尾部分写道:

性变态现象里必有某些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弗洛伊德对性变态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仅为人类“认识自己”填补了一个理性的空白,而且使人们从此得到一种维护正常性心理和防患于未然的有益启示。

更重要之处还在于,对性变态的研究,使弗洛伊德深入到了无意识领域,而对无意识的探索,又使他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包括性本能在内的整个精神系统——当然,他没能不留余地和绝无差错地去阐释这一系统,但他毕竟开创了一项前无古人而后继有人的事业。总而言之,没有性变态研究,便无所谓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把癔病患者所共有的反常的性生活称为“性变态”,他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性对象方面的变态:

人们无不惊诧于这样的结果: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而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却是女人。……有些人的性生活与常人不同,这些人可称为“性变态者”,他们当中有一种人似乎在生活里没有什么两性的差别。在他们看来,只是同性的才可引起**,异性(尤其是异性的生殖器)对于他们没有性的刺激,甚至成了一种恐怖的对象。因此,他们完全没有生殖的机能。这种人可称为同性恋者。

性变态的程度是不同的:

他们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识到:

我们已得到了比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收获,这就是一种洞察能力。我们注意到,以前我们把性本能和性对象之间的关系看得太密切了,从所谓的病态情形中我们获得了一个经验,这就是:不能被正常状态下本能与对象间的关系所蒙蔽,而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这样我们便明白了本能和对象的可分离性,性本能可能完全与其对象无关,也绝不是来自于对象身上发出的刺激。

弗洛伊德还看到古代和现代人性观念的差异:

与古人注重本能相比,今人更看重对象,古人视本能为万物之源,甚至不惜借低级性对象以满足本能的需求;而今人则只有在面对美好性对象时,方容许本能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还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的假设:

老实说,我们要把那些所谓“变态的”性的需要看成是一种性的满足才对……事实上,我们一定要把选择同性为对象这一回事看成爱的能力的一个常型,而且正日益知道这个事实特别重要。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之后,迈出了性学研究的关键性的一步——通过把同性恋归属到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范畴,延伸了“性”的概念,从而为他的性学理论确立了立论的起点。弗洛伊德多次阐述了性的内涵,例如,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我们已经恢复了性的意义的原有范围。至于精神分析之外的所谓‘性’,则仅应用于常态的,属于生殖机能的狭义的性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