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在北大听作家学者交流论道(二)-第7/14页

加入书签
我的大学时代有很多感恩的事,也有很多遗憾的事。说感恩的是,我当时在同学中算小,但又不是最小,我在这个班上,一直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的。在那个集体生活中,我觉得我有某种意义上的逃逸,一种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和诗歌处女作在那一年里一起发表的。这些作品除非有心(touwz)?(net),一般人是找不到的?()『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因为我从来都不拿出来见人。为什么呢?所谓物是人非,在十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自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梳理,我觉得我刚开始文学生涯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幼稚,所以这些作品基本上像销毁罪证一样希望把他销毁。

但是那个小说还是很值得玩味的,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写了一篇知青返城的小说,这个题材跟当时的时代脉络是很近的,我唯一一篇编辑一看就觉得能行的就是这篇小说,当时是《青春》的编辑她的评价,那封薄薄的信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接到信以后,我就一直看墙上的那个中国青年报,因为那上面有《青春》的目录,我等啊等啊,终于在某一天看到了我的名字,苏童,还是头条。我一直记得那种喜悦到了狂乱的地步,一个梦,总算实现了,那些发《人民日报》的同学啊,发《丑小鸭》的同学啊,我觉得对他们有个交代了。《青春》是7月1日出刊,1日一大早我就到北太平庄那个报亭去了,那个老板说你等第七期的,没有那么早,还要过个三四天,我想万一早到呢,所以2日又去了,2日还没有,到4日、5日,终于来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啪!”那本崭新的杂志出现在我的面前,暗蓝色的封面,上面是一个古装仕女。那时候的杂志封面真是乱起八糟的,一个青春的杂志上面是一个古庄仕女。就在那本杂志上,有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第一篇由文字变成铅字的作品。我买了两本。这本杂志我一直都放得非常严密,家人都不容易发现。其实在图书馆一查就查到了,但是对我来说,还是一种销赃感觉,其实是某一种反省。我后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写了这样一个小说,把他变成了我的处女作,我一直都羡慕格非,羡慕余华,他们的处女作,都是认认真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林望道,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改了一稿之后他说还不行,后来又改了一稿,然后我就毕业了,去南京一所学院做政治辅导员,到了10月,马未都帮我发表了。那篇小说我同样销毁证据了。

我自己觉得,我对小说真正有一个美学上认识,或者对于作家这个职业开始发现之旅,是我到了南京,写了《桑园留恋》之后,这个小说只有

5000字,但它特别亮,我一直都喜欢把这个小说作为我的文学生涯的真正的开端。我写这个小说和几个朋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韩东,当时我们都在南京,他对文学、对诗歌都有特别的见解,当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珍视这个小说,把他看作我的文学生涯的开始,是因为我在那个时候开始发现,其实小说是和自己有关的,是和自己的心灵有关的。这个小说的发表历经波折,在全国各杂志转了两年,最后一位编辑在上厕所的时候拿了几篇稿子翻,看到了我这个小说,因为很短,只有5000字,他看完了觉得不错,这才发表了,这时候是1987年2月,离小说写出来的时间已经两年了,我自己都快忘了。

1987年2月在我的整个文学记忆中是非常吉祥的一个月份,为什么呢?其实我在大学毕业后到1987年已经好几年了,那段时间对我的文学生涯来说,其实是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但就在1987年2月,我发表的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知道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我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个记忆对于我来说,我一直都非常感谢那年的早春之风,我觉得它吹开了我的文学生涯的一种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