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堂消息

加入书签


  清晨,夏日的阳光照耀在土地上,卯时地里便已有不少来收获的村民。沈跃林三人也早早下田,准备趁着这几日天气好,尽快把三家的稻田都割完晾上。

  巳时前后,沈跃林三人回来吃早食,顺便把院内的稻谷推开,晾晒在草席上。沈舒泓收拾过后,看着晒在院内的三席稻谷,默默估量。

  自家编得草席大概是3*3的尺寸,稻谷摊得比较薄,结实颗粒算是饱满,目测晒干后能收600斤上下。

  沈舒泓知道,村里一年是种两季稻,不同于其他村民囫囵估计地里的产出,他爹会细细记下家里的亩产。沈跃林偶然教他认字便是用的“账本”,因此沈舒泓知道:

  头年夏收自家亩产只有可怜的一石出头,140斤左右;他爹学着村里人在后院挖了一个坑,堆上稻草、落叶、山土,混着鸡羊粪和厨余烂菜叶子等,赶在插秧后追肥,秋收时产量提高到180斤上下;之后两年熟练后,亩产达到200斤。刚知道的时候沈舒泓有些恍惚,虽然产量在增加,但这么低的数字他只在研究资料中看到过,估摸着生产情况和唐初差不多。

  喂好鸡和羊,沈舒泓和村里的孩子人手一个小竹篮,跑去山脚下摘野果,昨儿他就惦记着了。

  6.7月正是成熟期,紫红的刺泡、黑亮亮的白花果一簇一簇的挂在叶下,拿藤果红艳艳得在地上连成片,大家欢呼着跑过去。正是早食逐渐消化的时候,几个大些的只是偶尔吃几颗,小孩子们就是一边摘一边吃了,吃得肚儿饱饱后才往竹篮里放。

  沈舒泓三种果子都尝了尝,刺泡很甜,白花果味道比较淡,但汁水很足,咬下去都会爆汁,而拿藤果脆脆的,口感稍微酸一点。

  他摘了大半篮的拿藤果,打算给平婶带去,又多摘了些刺泡给他爹。沈跃林虽然看着是个糙汉,但很喜欢甜食,吃豆花居然要加糖!想到这他轻哼出声,异端!至于白花果,他只摘了一小把,尝个新鲜。

  正是伏天,日头很晒,未时的太阳更加毒辣,地里的村民纷纷停下,聚在一起歇息。

  沈舒泓挎着篮子到田里送午食,就见他爹和叔叔还有几个村民正围着村长聊天,还冲他招手。他便小跑过去,听见村长说:“我准备把成俊送过去,学两年。”他心头一跳,成俊是村长的大孙子,今年7岁,之前听说村长想他送去镇上。

  等沈舒泓跑到近前,村长拍了怕他的头继续道:“泓仔是个不错的,可以在村里学几年,等大一些也有了基础,就可以送到到镇上或县里继续读。”沈跃林谢过村长,四人回到沈成家田地吃午食。

  四人忙到酉初,连着的三亩稻田都脱粒装车完毕,抹了抹头上的汗水,沈成提议:“先收这些吧,早上下地也早,明天再继续,反正这一片也收好了。”两人同意,便驾车回村。

….

    简单吃过晚食后,父子二人半躺在院内竹椅上聊天。

  “今天村长讲了学堂的事情”沈跃林道:“是这两天刚搬过来的人家,姓温名宽,是全州温氏的旁支。永平年他曾祖父因失职被流放到南州,十五年前归良时温郎君只是落户了咱们村,但一直住在罪村照顾他祖父,上月长辈过世,他没有了牵挂,便决定住到村里。”

  沈舒泓有些惊讶:“温郎君没有其他家人了吗?”“嗯,温郎君没有成亲也没有孩子,长辈都去世了。他和村长说想在村里建一间屋子做学堂,教孩子识字算数。”

  沈舒泓有些疑惑,婴儿肥的小脸上眉头皱起,世家子主动提出在偏僻的小村子建学堂、教人启蒙,这种情况前世的小说里都没有,乍一听到感觉怪怪的。

  况且村里也有七八户罪村归良的,偏偏一个大龄未婚、了无牵挂的人要做,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他很难不多想,他也直接问了:“温郎君为什么要在村里建学堂啊?”

  沈跃林被他幼儿老成的样子逗笑了,轻弹了一下儿子的眉心,“人小鬼大,村长也问了,温郎君说祖父曾祖父的志愿就是教书育人,即使流放也不改初心。他自幼由两位启蒙教养,想用长辈传授的知识践行他们的想法,也算是一种传承。这几年他也观察了村子,喜欢村里的氛围,所以决定在村里办学堂。主要是启蒙,识字和教授基本的算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