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月辛卯日(五月廿三)
何两生一夜都没有休息。他考虑尾随而行会失去先机,所以要赶到太子队伍前面去;他已经在太子面前露过面了,所以他要乔装打扮。
池河镇,因池河得名,西依岱山,东傍池河,属凤阳府定远县。远到汉代,池河就已设镇,历史相当久远。明太祖朱元璋为传递信件和军事需要,正式开辟了南京至BJ的道路,池河镇成为其中重要驿站。
池河镇西面的官道上,横跨池河之上有一座太平桥。“太平桥,洪武八年知县朱玉造”,是专为朱元璋皇帝从南京回凤阳探亲所造。太平桥设计工巧,白石栏杆,东西两头各雕石狮十八只,极为雄伟美观。据说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其中填塞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砖,坚固异常。太平桥是南京到BJ官道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池河镇的必经之路。
太平桥东头有一个简易茶亭,粗木为架,茅草为顶,柱子上插着一面小旗,上绣一个茶字,久经风雨,已经残破不堪。亭子里有父女二人,老汉烹煮茶叶,女子递茶送水。亭前摆着三五个木桌,上面放着缺口的茶碗、粗糙的茶壶,散坐着三个老农、一个小贩、两个樵夫,喝茶聊天,百无聊赖。有一个老秀才一面喝茶,一面摇头晃脑,给旁边的小男孩讲授弟子规。桥头的石狮子下,蜷缩着一个乞丐正在嗮太阳,杂乱的头发将黝黑的面孔挡住了大半,身前放着一个破碗,内有一两个铜板,身子侧面放着一只打狗棒。通往池河镇的路旁,有一片茂密的树林。
从远处驰来六匹快马,正是太子一行,行到太平桥中间放慢速度,似是在观赏池水两岸风景。这时,老秀才看了看樵夫,拉起男童往桥上走去。
“公子爷,池河镇有两绝,让人逢来必尝、经久不忘”,胡安看来对这里很熟悉,“一是梅白鱼,就产自这池水河。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皖东鱼类一绝。真正的梅鱼必须产在梅雨季节,此时梅鱼鱼尾有白浆冒出,白浆周围鱼肉白嫩,无论红烧、清炖、生拌,都味道绝美。二是咸水鹅,相传洪武年间一个河南来到回民在此做卤鹅,在选鹅、配方、火功三个环节有独门秘籍,做出的咸水鹅饱满多汁、色泽黄亮、回味无穷,这手艺就一直传了下来。一会儿进了镇子,点上两盘公子爷尝尝鲜”。出门在外不能再称殿下、太子爷,都改口为公子爷。太子点了点头,算是应允了。
马到桥头,再走三五里路就要进池河镇,大家仿佛闻到了梅白鱼和咸水鹅的味道。老秀才和小童子从马队旁走过,东宫四杰警觉地盯着他们走过。老秀才从始至终都没有看过来,只是低头不紧不慢地走着,小童子瞪着大眼睛往太子身上看了几眼。太子见男童面庞粉嫩嫩、眼睛水汪汪,透着聪明伶俐,不由自主地喜欢。石狮子旁的乞丐,似是被马蹄声从美梦中吵醒,睡眼迷离,伸手展腰,从地上慢慢坐了起来,伸手抓起了打狗棒,耷拉着脑袋,挠痒抓虱子。茶棚里的老农、小贩和樵夫,喝饱茶水,相继起身离开,不偏不倚走到了官道中央。
太子一行觉得情况有异,勒住马匹,环卫太子。茶棚诸人见太子等人有了戒备,也不说话,各拿兵刃,冲了过来。两个樵夫双手打出一片暗器,射向众人。东宫四杰飞身下马,四面围住太子,分头迎击。太子下马,胡安在旁护驾,小金子将马匹笼在一处,拴在桥边石栏上。太子恐误伤小童子,急忙牵着他的小手,躲在马匹后面,老秀才跟了过来,和胡安、小金子一起聚在旁边。乞丐就在他们不远处,胡安有意无意地挡在他和太子中间,小金子则挡在老秀才和太子中间。
东宫四杰联成一排,人数虽少,个个都是一流高手,场面上竟然还占有优势。茶棚六人,冲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其中一个樵夫,伸手掏出一个口哨,放在嘴里猛吹,啾啾之声传播甚远。旋即,远处树林里冲出十几个黑衣人,挥刀舞枪,彪悍凶残。这是他们的援军和后手,还有几十步就要冲到桥头。敌众我寡,陡然之间形势逆转,对太子非常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