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第2/3页

加入书签
    朱棣面对着几万士兵,郑重的说:“今天晚上中秋之夜,明军肯定会放松警惕,我们可以趁着他们喝酒大醉的时候发起进攻,必能攻破雄县。”

    时间来到了半夜,今天是个晴朗的夜晚,虽然是晚上,天空却一点都不黑。中秋节的月亮早已挂在了洁净的天空,抬头望去,干干净净的月亮一尘不染,就像被洗的光亮的盘子。柔和又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清澈的河水。这是初秋的季节,夜晚的微风中能闻到丝丝凉意,还能闻到偶尔从某个果树上飘来的果香,如果这个时候坐在一棵大树下,一边欣赏这美丽的夜色,一边跟自己的亲朋好友聊聊天,说不定还可以对个诗,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实在是太惬意了。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因为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清爽,什么都不用做,往外面一站,干净清凉的一阵风吹过,彷佛把心中所有的情绪都吹走了,一时间,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很清净。

    春天用一个字来描述是“花”,乱花渐欲迷人眼,百花争艳,眼花缭乱,太繁杂了,有点晕头转向;夏天是“躁”,光是四十度左右的高温就足以让人头晕脑胀了;

    秋天是“清”,温度适宜,空气清凉,风景也都让人感到很安静;冬天是“寒”,即使有洁白的雪花纷纷落下,也难以抵挡刺骨的寒冷。哈哈,有点跑题了,抱歉。

    这么美的中秋夜色只怕无人欣赏了,因为他们忙着攻城。燕军趁着城里的士兵喝的酩酊大醉,纷纷爬上城墙,打开城门,燕军轻松进城,杨松一边派人向潘忠求援,一边奋力抗战,最终没能抵挡勇猛的燕军,杨松和手下九千人皆战死,燕军获得战马八千余匹。此时朱棣并没有回营,因为造反不仅是个体力活,而且还要二十四小时加班。朱棣猜想潘忠应该还没有接到燕军破城的消息,因为燕军破城的速度太快了,杨松派去求援的士兵刚到,这边城就破了。等潘忠派兵前来支援的时候,可以设置伏兵,生擒潘忠。经过研究路线,朱棣发现援军过来的时候,必须经过一座桥,此桥名为月漾桥,朱棣事先让士兵穿上水草做的衣服,埋伏在水里,等潘忠的部队经过时,趁其不备,发动攻击。结果果然如朱棣所料,张玉率兵全力击破潘忠的军队,生擒潘忠。这就可以看出朱棣的军事天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杨松所在的雄县,趁援兵还没有到来,立刻设伏,把潘忠带来的援军一举歼灭,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

    这时,朱棣问身边各位将领:“接下来该攻击哪个地方?”

    张玉说:“当取真定。”当时其他将领都认为南军兵强马胜,应该驻军新乐,再做打算。可张玉坚持说到:“南军虽然人多马多,但都是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一击即溃,只要我们制定好作战计划,必能攻破真定。”

    就在朱棣犹豫不定时,一个人来到了燕军军营,此人名叫张保,朱棣用金银珠宝收买了他。张保告诉朱棣,虽然耿炳文率军三十万,但是现在赶到的只有十三万,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现在趁着他们兵力分散的时候进行攻击,一定能够获得胜利。但朱棣并没有发动攻击,他告诉张保:“你回去告诉耿炳文,就说你率兵被袭击了,好不容易脱困回到营地,燕军已经近在咫尺,旦夕且至,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张保回去之后,把话带给了耿炳文,耿炳文感受到了朱棣的可怕。没办法了,只能合兵,等待着朱棣的进攻。自己拥有几倍于燕军的士兵,却不敢进攻,作为一个受命平反的将领,真的是太窝囊了。朱棣得知耿炳文合兵以后,立刻开始进攻。因为朱棣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合兵,这样一下子打过去很方便,如果他们很分散,打起来可能会腹背受敌,不好控制局面。耿炳文站在城门等了很久,迟迟不见朱棣的军旗。因为朱棣没有正面进攻,他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后面绕到真定东门,守门官兵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但耿炳文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不慌不忙,立刻列兵排阵,摆好队形继续对抗。当耿炳文刚摆好队形,燕军在张玉、朱能的带领下从正面对南军发动猛烈攻击,这个时候就是前有狼后有虎了,两面夹击,耿炳文抵挡不住了,带领军队退到滹沱河东,不曾想朱能竟然带着一队人马紧追不舍,耿炳文此时身边还有数万人,他看了看对方的三十几个人,就停止撤退。几万人还可以吓唬一下别人,就你们这三十几个人,我几万人的军队怕你不成。于是南军重新列队,本以为可以打败他们,但朱能真是不要命啊,带着三十几个人冒死进攻,南军又崩溃了,弃甲投降者三千多人,耿炳文看情况不妙,立即下令撤退,退到了真定城内。防守果然是他的强项,燕军连续猛烈攻击好几天,毫无进展。但这一仗,耿炳文输了,他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将领,一个优秀的军人,一个可怕的指挥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