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下,想讲了很久,但是都没有讲过的,星座和MBTI的问题吧。
其实无论是星座还是MBTI,亦或是某种人格量表。
它的本质意义上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人使用或是享乐的工具。
而在现代,这份工具,逐渐有了“人”的一些结构。
在日常的生活视角里,当我们提到星座或是MBTI,大多数的时候是一种享乐的视角去进行的,即这个东西很好玩,他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乐趣,供我开心。
但是在一些人那里,他被赋予了一定的人的维度,也就是说,他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具。
而是一个可以注视自己的他者。
很多时候群体都会去批判一个问题,那就是少数个体去沉溺于相信星座或是MBTI对自己的一个身份定义,也就是相信一个工具所指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份批判的出发点无可厚非是正确的,因为工具他始终并不存在人的维度,而他能够提供给人的也仅仅只有一点参考价值。
但是群体的批判始终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个体会去愿意相信一个工具所指下的自己。
个体真的不知道自己被工具所框住了吗?个体真的相信星座描绘下的人格模样就是自己吗?
实际上个体是醒悟着的,他明白工具是不可能,完整的表述自己的,但是他太需要一种注视,太需要一种肯定性的认可,亦即我需要有一个活生生的人看着我,并让我从他或从自己这里确认到自己的存在。
于是工具有了人的维度。
个体在星座绘声绘色的描绘下,认为那就是自己,个体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往上面去靠。
并不断的告诉自己,不断的幻想着,终于有了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终于有了一个“人”读懂了自己。
而这样的一个人,始终存在于个体的幻想之中,工具是幻想的投射。
个体把这份幻想应用于现实之中,表现为我的人格特征是XX,我的星座是XX,以渴望一种真正意义上他者的注视。
很多时候个体在面对这样一种幻想的时候,都有过一种幻想,是否有一个真正的人能够读懂自己?
只是自己,而不是被某种定义的自己。
但这种匮乏终将是得不到满足的,因为个体早已在一种幻想的工具中迷失了。
它需要一种确定,以此来支撑着自己的存在,他需要往这种确定上去靠,而外界对他的否定只能使得他一遍又一遍加深自己,对自身的刻板幻想。
因为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人的目光落到他的身上,有的这是无尽的批判与指责。
群体往往只看到了事件的不合理性,但往往忽略了事件背后个体所渴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他人的注视。
那这也是我们当下病症之所在。
大多数时候群体的批判始终是带有一种享乐的视角进行的,而并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指引他人。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当今世界更是默许了这种暴力的进行。
因为你一旦站出来指责这种暴力只会被冠以无尽的枷锁。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