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风和日薄满丹霄

加入书签


    丹阳城,地处东京启封城北二百里处,朝廷钦定名称为望京城,即是丹阳府治所所在,也是丹阳南路监司所在。此城渊源比启封城更为绵长。昔大禹治水,自中州疏导江河,一路南下而至此,留丹朱在此开府而理政。丹朱德行厚重,政通人和,在此九年,此地洪流在其治理之下,渐渐东退入海。因其协助大禹治水之功,受册于此,丹水也因丹朱得名。待大启即位,丹朱率先奉政归命,因此为大启所信重,命其为方伯,并筑城垣以为邦国。由此丹阳城始肇之,而后宇朝沉浮,中州动荡,乃至后世迁都于此,直至大肇建立,以启封城为都城,丹阳城已经历经风霜逾一千五百年矣。

    概因于此,丹阳城内仍有大宇前朝宫殿,因此世人仍将丹阳城称为紫微城。也因城垣左近的尨山是宇朝历代皇陵所在,彼时各邦国国君、名臣陪葬者甚众,乃至今时今日西陆宇朝以及天下各国君臣望族、世家豪门大多在此建有神庙、宗祠,四季祭拜从无间断,故大肇俗语有云‘生于会稽山,葬于北尨山’。尤其是上元、清明、中元、重阳,四方前来祭拜者更是络绎不绝,以至于尨山山道上可谓是比肩迭踵,张袂成阴。故丹阳城也成为大肇接待四方宾客使节的重镇,平常之时,友邦如西陆宇朝,北方綦朝使节往来大肇皆由此地通过。

    丹阳城也因地利,依旧是天下少有的雄城。按着大肇朝廷为国内都邑所定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勘定规格,乃是大肇九府之一,一等一的雄、望、紧、上之城。虽然不列四京之内,也在太宗时钦定为四辅之一。京辅重地丹阳城,雄踞丹水南麓平原之上,南面即是横贯永州的天台山脉,城西走官道可直入西京京兆府,东接大野泽等纵横千里的沼泽水泊,北边官道贯通北京大明城,乃是南下启封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担负着保卫京畿北面之重任,丹水南路的整体防御态势皆以丹阳城为核心而展开。先不论丹阳城池之厚重,仅这周围三百里原野上,各水路及山岭要道皆依着地势建有关隘城砦,著名的八关更是被称为丹阳八关,守护丹阳周全。

    再看丹阳城,城垣整体呈五边形,外城周三十余里,正北、正西皆以冲角正对,三面城垣各开一门,东面城垣倾斜向南开有一门,与南面呈夹角接东南山岗,围绕山岗建有月城,南面平缓开有两门,五道城门皆建有瓮城。外城夯土高三丈,最厚者达五丈,五道城门包砖皆有门楼。内城则是在大宇朝紫微宫城基础上迭建,内城居外城西北侧,西面及北面城墙与外城相距不过十余丈,因此城墙间彼此有木栈相连,其下为廊道。内城呈斜方型,周十里,城墙皆包砖,不过因前朝战乱,紫微城也屡逢兵燹,唯有西面北面城墙保持原貌高达三丈有余,其余两面因毁损重建不过两丈高,与其他两面城墙相接处皆建造角楼以缓和上下。内城半为官属及显贵府邸别院,其余则为文府书院,天下文士荟萃此地者甚众。内城因读书人日渐增多,随之带来的是客栈脚店以及青楼楚馆的繁荣,为了学子们出入便利,内城仕宦显贵以及外城的商贾花魁们皆出资襄助,在内城内外依着城墙建有环城拱廊,因丹阳城南天台山脉尨山盛产上等石材,因此此拱廊乃以石材为拱,以朱瓦覆顶,此拱廊环绕紫微内外,并延伸至外城内街市瓦肆,往来纵横达五十余里,花费之巨难以想象,蔚蔚乎为天下胜景。

    芦颂父亲曾在此地为官,少小时也在此居住过,因此谈及丹阳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即便是仝三郎尝来此出入经营,也是听得叹为观止。

    而柳二郎和虢三娘更是神怡,虽然二人也是显宦人家,大晟君临城更是天下三大雄城之首,但二人依旧为此而心怡。这丹阳城乃是众人罕见的雄城,除了芦颂、仝三郎,其他几个也是第一次踏足此地。

    “我们这就进城吗?”宗六郎跃跃欲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