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神农秘境(二)-第3/3页

加入书签
   至于王的生活,其实也不简单。整个社会这么多人,这么多家族部落,这么多事,他虽没亲历亲为,但总还是有些纠纷要扯的。比如,有些部族领导者,处理事务简单粗暴了,不管有没有人告状到他这儿,他只要晓得了,就又要去处理!秉持公道,或惩之诫之,或罢免重选。再有就是比如遇上一些部族所处自然条件不好,他也要组织人手尽可能地去予以帮助和改善。还有就是哪些地方出现了灾害,他就会协调各部予以帮扶。所以,王还是甚俘人望的。就连大家进贡给他的物品,除自己寻常生活所耗费的之外,也多用于这些方面去了!

   这也的确让张三丰深有感触,终明白了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了!

   张三丰算领教了什么是“大公无私”了!

   其实,“私”不一定叫私!正常生活的权益能叫“私”么?就算王收进贡,只要不过格,百姓是甘愿的!所以,肯定当时绝对无人针对这回事。所谓之“私”,目前张三丰算认可的!但何以成了“私”?张三丰只晓得《道德经》所说的“以其无私,故以成其私”!进贡是这么回事么?表面上是!但其实也不是“私”!王管理社会,也是尽心尽力地负了责任的,也该有收获才对头!不过,他的收获“有点多”!但好在“圣人无积”,多余的他都回馈给了社会!

   事实上中华文明的根源就在于此!老祖宗是挺不错的!就是小祖宗烦!

   也就是说,当时体现的状貌就是:王为了管理社会事务,不好意思,没法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了。大家或许也叫自觉认同,愿意献出一定的收获给王!这算是传统的上缴“公粮”了!王俘众望,分家分得越多,结果就成了收获越多。公粮收多了,王也拿来存起。待到天下有遇灾荒时,王就先把自己存的粮拿出来赈济,这就有了“官仓”的雏形。王并非不贪,只是“贪”多来还嫌懒得去保管!但当时的王哪会这么去想嘛?自律得很好!按《道德经》所言,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点也是原来张三丰读《道德经》时挺有疑惑的回事。就在于老子以“无”为“道”,以“无以为用”为立论之点,而出“无为”之言!而后又以“道”之广泛存在,得出“无为而无所不为”之言。最后却成了“为而不争”!到底是要“无为”还是要“为”嘛?

   简单点说,就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啥“为”,就是为此而“为”!

   这么说来又让好多人喷了:无私为大众,你冲此去干嘛!

   其实在面临大事上,不管立场如何,为大众而甘愿牺牲的人历史上少了么?

   不说为大众,就是为那么一小撮的人甘愿牺牲的人也不少嘛!

   比如,一个反面的人物——秦松!为宋高宗背锅正常,其实就是混的道错了!这方面大家懂的噻!生活中的秦桧少么?他们也“很义气”,但他们以此保全上层,是想着迟早儿孙都有着的!这是儒家之道!

   多说无益,祖宗绝不是那么回事!那种情况下,不公平,真的不好想像!你以为当时会有警察城管军队么?没有!只有一声呼号,哪样都有!关键就是要有呼号能力才行的嘛!这大家都懂的,叫俘众望!这于《道德经》中所说,叫真正的“德”!所以,仙界也犹重考察“德行”!准神仙些谁不是人才?

   至于到了王权的交接之季,王也是按古制,或由自己提名或由长老团商议,实行禅让制!王其实也会感到“活着挺累”的!比如,后来的舜就想御担子给许由,奈何许由不接招。

   当时崇尚的还是要长生不老,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位叫“语焉”的神农氏之王,在成仙后来到此星,由于没有文字,便以大神通留此秘境。也正如他所说,就是为了彰显先辈之功德而已。

   张三丰还感觉有些意兴阑珊时,寻欢却兴奋地向他传来一道信息:“总领!此界颇有推衍空间!”

   奈何张三丰还在回想着秘境所呈现的故事引起的一些思考,只淡淡地回了句:“那你们就好好推衍吧!”

   寻欢得令,欣然应道:“绝不负总领期待!”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