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遣使和议-第2/2页

加入书签
  历年所收租粮,则存于各县义仓,便于征收。

  饶是沈贺之流不搞事,济阴郡内钱粮亦远不足暂应灾局。

  钱粮支出账目中,“捐输魏国”一项便占了半数之多。

  军队要养,百官俸禄断不得,水利工程不得不上马......南梁国内财政支出却是只能增而不能减。

  可想而知,南梁财政何其困窘。

  压力下行传导,势必增加百姓负担,民生凋敝。

  不堪重负的百姓多有逃荒,如此便助长了士族兼并土地,枯竭了朝廷租调源头。

  其中之弊,梁帝的感受只能更深。

  原本,富得流油、仓储紧张的太府寺,都快搬空了。

  若继续履行前约,不用北魏来攻,南梁自己便要乱了。

  朝廷疲弱的直接后果,便是地方豪强割据一方,千里江山四分五裂。

  这种最危险的情况尚未发生,皆因梁帝紧握兵权,且个人威望甚隆,尚可震慑四方。

  然而他正在逐年老去,士族的力量逐年壮大,国内危机爆发的风险势必逐年升高。

  也许太府寺搬空之时,便是国内危机引爆之际。

  脆弱的财政平衡打破,无法保证粮饷,梁帝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人心涣散,甚至哗变。

  届时,梁帝亦难挽危局。

  青史之中,他将一身二角,既是开国之君,亦是亡国之君。

  若按历史自然发展,这就是梁帝最终的宿命。

  南梁的覆灭,不是侯景有多强,而是内部早已腐朽。

  苦不堪言的百姓彻底厌弃了它,只要有人振臂起义,势必星火燎原,群起响应。

  换个朱景、鹿景,结局是一样的。

  当然,历史宿命是只有萧绍瑜掌握的,梁帝不可能预知。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面对现实的困境,梁帝的内心是赞成废除前约的。

  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静听多时的徐温。

  南梁财政积弊之深,及其背后潜伏的巨大风险,徐温同样洞若观火。

  须知他可是梁帝重臣、储君辅臣,不掌握国情,拿什么去匡扶社稷呢。

  苏霖之亦将目光朝他汇聚,似乎对他的表态很关心。

  君臣二人独处时,梁帝曾对苏霖之言:

  “待朝廷财政好转,朕会拨款扶植峨眉剑宗的。”

  典签府便是依托峨眉剑宗,对抗国教青岚宗。

  故梁帝所言,确是出自本心。

  而若有朝廷拨款,峨眉剑宗势必取得长足发展,此亦苏霖之所愿。

  只要徐温附谏,前约废除,梁帝拨款扶植峨眉剑宗的日子便近了。

  《梁书·武帝纪》载曰:

  魏彭城王元沐遣使求和,高祖召帝预议,太子詹事徐公温、中护军萧公锋参议。

                                     .

  闲话风尘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