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豫州裴邃

加入书签


"                                                                                苏霖之也不会蒙蔽梁帝,不过是避重就轻。

  沈贺是决堤的执行人,济阴士族决堤淮水北岸,亦是为其所迫。

  所以,苏霖之秘奏梁帝,沈贺贪墨修河款,使“恶人”沈贺难逃法网。

  当初,即使没有侍御史许培安的弹劾,梁帝亦必查之。

  最终,取许培安之风闻奏事,命萧绍瑜代天巡狩,乃梁帝顺水推舟而为。

  “苏卿,为何不早奏?!”

  惊闻真相,为了不让元沐看出破绽,梁帝头未转,色不变,只是微动嘴唇。

  可是,苏霖之明白,此时的梁帝已是怒极。

  他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承受天子之怒的将是他。

  “沈贺实为代太子殿下受过,臣不忍陛下为难。”

  苏霖之道出实情。

  事前,他并未想到北魏会因此而兴兵南犯。

  北魏国内已有乱象,且经济凋敝,这些典签府已然探明。

  故其预判,最坏的情况应是北魏遣使前来交涉,索取赔偿。

  与维护国本相比,他选择了赔偿北魏。

  同时,他也认为,即使梁帝得知真相,多半亦会如此,何须徒增烦恼呢。

  苏霖之是出于善意的。

  梁帝视林瑶仙为己出,宠之以骨肉亲情,甚至犹在公主之上。

  苏霖之都记在心里,遇事自然要为梁帝分忧。

  见苏霖之面有愧色,梁帝理解他的分忧之善,不忍寒了忠臣之心。

  “苏卿,朕知你用心良苦。”

  梁帝释然。

  “是否胡言,陛下还是查一下为好,切莫言之过早。

  约期三日,再行论责,可好?”

  元沐提议先行彻查。

  “是非曲直,自有水落石出,约期再论。”

  梁帝同意之。

  其实,梁帝已然看破了元沐的缓兵之计。

  决堤之事不过是借口而已,当真不得。

  然梁军兵力占优,合围之势已成,梁帝何以准元沐喘息三日?

  实梁帝欲守,以势压人。

  在梁帝看来,正面野战乃魏军所长,梁军付出的代价必重。

  梁军的制胜战法有二:

  一曰伏击,乘魏军不备,以乱取胜。

  二曰以守代攻,拖垮魏军,胜以国力。

  随后,梁魏两军就地扎营。

  诸将集于御帐,梁帝晓谕之:

  “朕料彭城王今夜必来劫营,尔等须慎御之。

  固守大营,无须出营击之。”

  梁帝可以拖,元沐却拖不起。

  他已被梁军三面合围,再想就粮于民已无可能。

  未免战事迁延,粮草告罄,元沐势必从速决战。

  “末将领命。”

  诸将响应,无人质疑梁帝。

  梁帝环视诸将,后再作布置:

  “苏卿,传谕陆领军、冯司马,固守大营,谨防今夜。

  若魏军强攻于朕,二将无须救援。”

  元沐若攻梁帝,必分兵伏击陆瀚洲、冯国栋。

  梁帝晓谕于先,便是解二将之虑,不为元沐所乘。….

    “调南兖刺史昌宝隆,出盱眙,合冯司马,并节制其军。

  调豫州刺史裴邃,出合肥,援顿丘,受南康郡王节制。”

  “臣领旨。”

  苏霖之平和回应。

  闻此调令,诸将皆面有喜色,更坚定了克敌制胜的信心。

  昌宝隆乃居朝养病之营道县侯、护军将军昌义之庶子。

  可谓:名将之后。

  他自幼随父研习兵法,并随征多年,军略有成,实南梁出类拔萃之将。

  以之代冯国栋,东翼梁军便无所虑。

  须知昌宝隆出盱眙,则南兖州便极度空虚。

  从中亦可见,梁帝困元沐之决心与信心。

  此时,昌义之之病很重,他已然不能履职。

  故护军将军之职权,皆由中护军萧锋履行。

  否则,统领东路军出战者,应是昌义之。

  裴邃,何许人也?

  实乃南梁名将,爵封夷陵县子,与已故车骑将军、永昌侯韦睿齐名。

  豫州刺史,仅是裴邃官职之一,其官职全称为:

  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

  范雍可保顿丘不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