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如何讲述战争与人道?-第2/3页

加入书签
也许没几个观众能有耐心去理解,希特勒的暴政可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灾难,但几乎每个普通人都会明白:把唯一幸存的儿子找回来,可以给一个母亲带来多大的安慰。

「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我只想去成为一个应该成为的人、去救一个应该救的人」,主题在这里,一边由国家层面具象到了个人层面,一边由国家层面升华到了人类层面。美国的军人,也就变成了一种普世价值的代言人,这就是极其有效的意义扩张。

美国人热衷拍摄战争,但是在「拍摄哪些战争」这个问题上却心照不宣,二战是好莱坞最喜欢的一个战争题材,去描写这样一场我方已处于正面阵营,而且没有谁对此有异议的战争,在输出价值观的目的上,无疑显得有效而且安全。

相比之下,好莱坞极少拍摄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南北战争也因为属于美国内战,而较少被触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聪明,或者说很狡猾的选择。

不过「911」之后,反恐成了美军在全球行动的最高旗帜,这使得美国战争片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政治正确,于是在题材的偏好上,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性」。

于是,同正邪分明的二战相比,2001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黑鹰坠落》,就面临着一种相当暧昧不明的背景:它描述的是索马里内战中,美国一次极为狼狈的空袭行动。

这次行动失败了,美国人拍的表现美国失败的作品,这个选题不太多见。

但是,本片依然得到了五角大楼的设备和人力支持,很显然,即使是美国官方都相信,在一部描述失败的战争片中,「美国精神」依然拥有着自己的登场机会。

影片开场极力铺陈出一个人间炼狱式的索马里——饥荒、饿殍、军阀的残暴统治、被垄断的粮食供应,以及反复出现的「三十万人死亡」的触目惊心的数字。

所以,这等于在提醒大家,美军要做的是恢复秩序、让平民有吃的:「我们有两个选择,帮助他们,或者看着他们自相残杀」。这构成了一种「不得不为」的基调。

美方始终相信自己的军事介入是善意的,这就与美军在影片中遭遇的残忍报复形成了对比,这也是他们委屈感的来源。

在前半个小

(touwz)?(com) 观察者网

 《开眼看电影: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式三观」》,牢记网址:touwz.com时相对舒缓的起始段落里:驻扎在摩加迪沙郊外的美国士兵们(touwz)?(com),打猎、绘画、相互调侃、恶搞长官?()_[(touwz.com)]?『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com),再有意无意地分别流露出一点点对于潜在军事行动的兴奋或者紧张:给家人打着电话甚至准备遗书。属于生活的真实细节,让人很容易建立心理认同。

而在后两个小时的巷战戏里:新来的一等兵在慢镜头里从半空中坠地身亡。医官在废墟中鲜血喷溅的临时手术台上夹住伤者的股动脉。有人临死前依然在端详着妻子和女儿的照片。有人拜托战友告诉父母自己今天异常英勇。有人置身包围圈里依然研究着咖啡豆的做法。有人一边躲避流弹一边向民舍里围观的黑人小孩挥手示意。

属于战争的惨烈细节,让人很容易分享痛苦与煎熬,并为主角们能尽快脱险而虔诚祈祷。

与之相反,所有索马里当地人都只在大全景、远景、虚化的主观视角、乃至直升机上的鸟瞰镜头中出现,他们仿佛庞大而陌生的尘埃与灰烬,仿佛嗜血而来的狼群。

这种视觉语言的对照,是一种文明和野蛮的对照,是一种近似人类和兽类的对照,于是,帮观众建立起了共情感上的取舍:在那个面目模糊又狰狞的非洲面前,美军士兵才是一群最普通不过的、与我们别无二致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

阵营对立,由此变成了文明的对立。面对「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仗?」一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置换成「我们是在为同胞兄弟拼命」的感同身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