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出行之战:「小而美」注定在资本脚下破碎

加入书签


一个伟大的事业总有一些先行者,但它们未必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2010年8月,招车服务Uber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提供私家车预约服务,一年后,英国出现了类似服务Hailo,随后这类服务迅速蹿红,这让国内的创业者们嗅到了商机。

易到打车创始人周航一直有一件颇为自豪的事情,那就是Uber和易到创立于同一时间,甚至易到还早几个月,但因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所以「易到是真正的原创」。

那是2010年5月前后的事儿。此前,周航经营过一家成功的音响企业,后对互联网经济心生向往,去了长江商学院求学。此后,他的老师曾鸣出任雅虎中国CEO,把周航叫去做兼职顾问。

周航一直想创业,他一直思考互联网方向,比如,据说他2007年就考虑过移动支付,2010年就考虑过基于通讯录的社交。但他也清楚,自己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加之也懂传统行业,所以最好做个跟线下有交集的领域,于是选择了做出行。

易到足足比滴滴快的出发早了2年,但这两年没有成为周航建立护城河的窗口期,因为易到主要是做专车。专车虽然也是网约车的一种,但共享色彩偏弱,早期招揽了一部分社会闲散运力,后期增速加快时,则需要自己购买或租用车辆,再招募司机来开车,属于典型的重线下,互联网元素不够丰富的业务。

周航后来回忆说,自己的视角是有缺陷的,太从个人的体验角度去看问题。

比如周航不缺钱,他感受到的出行最大痛点,是没有「随叫随到」的车,但对于价格他不在乎。这和后来的网约车受众的主要诉求是便宜,显然对不上。所以,周航觉得要给用户提供的是「无论在北京的CBD还是在西藏」,一叫就100%就有的车。至于这要花多少钱,是不是西藏没有车的时候,真的要从北京开车过去接用户,用户是否愿意承担这笔车费……周航是基本无感的。

易到其实没有吃到多少先行的红利。虽然创业很早,但节奏不快。2011年8月才拿到第一笔融资,开始在市场上做全面推广,但是单量一直起不来。

据说,2012年春节,周航和航班管家创始人王江喝酒,对他说:「你说我做的叫什么事儿?」王江的回答也有趣:「我也不知道这叫什么事儿。」

周航又问,要不要我换个方向试试。王江说,那就试试呗。

2012年,易到重新起步,抛弃了早期的POS机,用App直接绑定信用卡,从按时间计费变成按时间/路程计费;2013年,携程考虑到易到业务和自己的商旅业务有天然的衔接性,入股易到,而且给易到带来了至为珍贵的流量入口,易到开始过好日子,在专车市场上保持了80%的市场份额,这大概是易到最顺心的时光。

和易到一样,摇摇招车一开始定位也是专车,而且互联网程度比易到更高,一度在北京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无论是早期产品先发优势,还是有徐小平、红杉这样的资本背书,摇摇都不愧为曾能独占一片天的明星级产品。

摇摇甚至有种对比滴滴的优越感,这在于它在北京市场根深蒂固有关。早期,滴滴的启动群体来自于在北京西客站的地推,但摇摇早就和首都机场有了深度合作(虽然摇摇的车还是经常在机场被抓)。后来滴滴想办法渗透进了机场,但就是进不去摇摇把握的最大的T3航站楼,让滴滴十分头疼。没想到,和摇摇合作的机场第三方公司「突然」遭到投诉,机场趁势解除了和摇摇的合作。

在辉煌时期,摇摇平台上有每天5万出租车司机同时在线服务,早晚高峰期订单成功率85%。最关键的是,当时被视为网约车生死关的《北京市出租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发布,打车软件行业面临政策监管趋严。

当时,被认为「不上这个平台的公司只有死」,而摇摇也挺过了那一段时间,并顺利成为北京首批与出租车统一电召平台对接的四家打车软件(易达、移步、摇摇、嘀嘀)之一。

在遥遥相对的上海,大黄蜂成为称霸上海滩和江浙沪包邮地区的打车APP,由原土豆网CFO黎勇劲创办。这家公司起步稍晚,2013年3月上线,运营一个月就司机破万,没多久就覆盖上海近20%的出租车,每天的订单量在1万左右,是上海出租车司机师傅中最受欢迎的APP,还获得晨兴创投数百万美元投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