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2年是BAT巨头「造不如买」的思想逐渐进入**的一个过程,那阿里收购UC则把热潮推到了顶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企业达到这样的高度。
阿里究竟用了多少钱呢?从现金支出上来讲,阿里共分两次收购了UC大约66%股份,2013年3月花费31.3亿元战略投资,2013年12月,支付11亿元现金进一步增持,花了42亿元,获得了66%的UC股份。
但是这70亿人民币只是现金投入,阿里还投入了部分股票。2014年的6月,UC正式全资并入阿里,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阿里移动事业群。俞永福在内部信里告诉员工,由于最后一个阶段的整合以阿里股票为主,现金为辅的方式,结合这些股票的溢价,整个Deal已经成为历年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的一次并购,远超百度并购91的19亿美金。
后来外界一直以50亿美金左右来估价这次收购,其实,如果是50亿美金,和阿里当年准备收购91的价格是差不多的,前文已有提及。
和91手机助手从2007年做起,2013年卖出相比,UC足足多熬了4年的时间,它创立于2004年。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UC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在2006年,UC曾获得雷军40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7年,获得联创策源和晨兴创投1000万美元注资;2009年6月,接受阿里巴巴、晨兴创投、联创策源共三家机构约1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10年3月,UC又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的一轮融资。
UC在后来取得那么高的估值,总体来说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预见性地重点发力移动互联网业务,让UC成为当时移动的重要入口;
坦率的说,UC和我们写过的豌豆荚、91手机助手、点心os一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看到移动互联网先机的企业。
俞永福认为,在UC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时间点比较重要,第一个是2006年到2007年,当时诺基亚就对UC进行了战略投资,有一段时间里诺基亚是UC的股东,所以UC是从塞班系统起步的。这一点其实对后来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塞班虽然号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按现在的公开划分只能算功能机),但却没有什么好用的浏览器,更不能开放地下载软件。
而UC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顺利使用的浏览器,虽然不强大,但培养了大批的种子用户,培养了塞班时代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产浏览器品牌,这使得它先于所有在安卓时代进入的企业一步。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是2009年底到2010年初,俞永福说:「我觉得那一次团队对于技术判断的也是超牛的,我们非常非常敏感地判断出来,安卓的平台会成为下一个最大的平台。」
当时,从手机端来讲,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是看不清的。因为,塞班系统的市占率依然很大,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它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冰销雪化,被历史抛弃;而iPhone是从2007年出现,在2009年进入中国,但是当时的iPhone高价小众,大部分人对ios系统市场份额的预判是偏低的;而安卓是在2010年初进入中国,当时的安卓系统和安卓手机并不太好用(还有很多是全键盘版本,走商务路线的),并没有露出「王者之相」。
前谷歌工程师王俊煜一看到安卓系统,就认为它比IOS系统好,原因是「比较开放,可以做出一些很有意思的创造」。类似的,UC团队看重的也是安卓的潜力。他们认为塞班气数已尽,IOS会在高端市场有影响力,但安卓是一个基础扎实、模式免费,留给开发者空间非常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它的种种特性决定!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