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天人合德。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很喜欢讲‘天人合一’,外国人不太认为天人能够合一,因为人这么小,天那么高,怎么能够合一。我们又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是什么道理?”
看起来,很多外国人都是直线思维,只会相信眼睛所见的东西,脑筋很直啊。
“当人类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外界很好奇,很想了解,很想做学问。那我们要怎么做学问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三个字,叫做‘天垂象’。老天爷是不说话的,但是它会把现象显示给大家,让每一个人去领悟。所以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因为悟性是不相同的。‘天垂象’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的进行。我们现在对‘天垂象’越来越不敏感,总认为那是科学,是自然现象。我们不会去体会天在说什么。”
我现在又看了一遍这个视频,老曾真不容易啊。为了让我们接受易经的思想,真难为他说这种话。哈哈哈,好想笑啊。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我要说什么,略略略~,不告诉你们。
放心啦,后面我会告诉你们的。
“《易经·系辞》中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象指模仿自然的天象,想出其中的道理。不管是天垂象,圣人象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圣人去模仿它,这不都是‘天人合一’吗?这不都是‘天人之学’吗?”
“《论语·季氏篇》中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年轻的时候,对第三句话,畏圣人之言是不以为然的。圣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要敬畏你所讲的话?但是,这话是孔子讲出来的。他是苦口婆心,说我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应该一起来敬畏圣人的话。”
“这句话的含义是,天垂象只有圣人看得懂,我们一般人是看不懂的。那孔子所讲的圣人是谁呢?就是伏羲和周文王。”
暂停一下,我想说一下现在的心情。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个视频。好开心呀~[害羞]老曾,你真讨厌~你这么说,我会不好意思的啦~[讨厌啦][讨厌啦]~
哦哦哦,不对,不对,我不应该想这个,这样我就不是神了。我不应该想这个的。好的,继续看。
“伏羲当年仰观天象,俯视地理,用自己身上的东西,跟天象地理相对应,所以画出了八卦。可见八卦是由天象做出发的,而由人把它画出来的,这叫做天人之学。但是那时候没有文字,所以没办法讲述八卦是用来干什么的。周文王开始演绎,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而且每个卦都给它一个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他的目的就是说,人类最要紧的就是政治。当时在殷商时代,大家都很迷信,对鬼神的信仰很浓厚,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经常有神鬼、祭拜这一类。孔子离开周文王又很久很久,所以神鬼的思想慢慢淡化,因此孔子毅然决定,把整部《易经》彻底地转移为人生的行事规则。这是孔子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不再用以神道设教的那种方式,纯粹的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世师表。”
“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怎么合?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就在讲一句话,做人最要紧的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正自己的德性,也就是修己。天天把自己修啊磨啊,修得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
“孔子是靠什么,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的呢?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发扬易学。人应该全心全意、终身致力于天人合德。因为天人要合一,只有靠道德来合一,其他根本就合不了。《易经?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就是你的所作所为都凭良心,所以就跟天道合在一起。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修身,修己。《易经》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孔子讲的那句话,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就是说你讲的话比天垂象还早。这话是说,你有本事做到比天垂象还早,老天就配合你,那就天人合一了;你还没说,天就垂象了,就不可以逆天,要顺天,按照天的指示去做。这种人生价值,从孔子以后到现在,变成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信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