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三封奏疏,宰相问询-第2/2页

加入书签
    杜甫襄阳人,兖州司马杜闲长子。名重德厚、谦冲谨言、望门之后、乡贡举第,曾试集贤院待制、参列选序,可资任事,奏为岢岚军录事参军。

    这三封奏折递上去,薛侨以为要等很久。

    事实上,只等了一天!

    右相李林甫被后人诟病为奸相,实际上工作效率非常高。由于奏折涉及到神武县营田事宜,武部无法单独决定,于是与文部共同决议。

    武部尚书陈希烈,左相。

    文部尚书李林甫,右相。

    所以,实际上是两位宰相在审核薛侨的奏章,他们直接在中书省政事堂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把薛侨召入政事堂问询。

    于是,薛侨忐忑地走进了大唐最高决策机构,见到了朝廷官员中权力最大的两个人……

    李林甫已经近七十岁,冷峻威严;陈希烈则是优容谦淡,和蔼得很。

    问询基本上是李林甫在问。

    “薛将军,军城向来不预民政,你为何要请奏监管神武县营田事?”

    “回相公,岢岚军有特殊之处。其选骑不需朝廷军饷开支,尤其省去养马费用,只需提供牧场给九坞即可。牧场已经严重不足,选骑难以为继,这两年来内斗不断,难以调和。臣观察到神武县牧草丰茂,正适合作为养马场所。”

    “为何神武县自己不用牧场?”

    “回相公,神武县也有牧民,却只有三百五十户。只因此处从前是前隋开皇长城以南,突厥人常入寇之地,故而人烟稀少。此后河东道以此地为朔州入岚州缓冲地,备战所用,边民不愿来此垦殖,因而人少,神武县废立多次,也是因为人丁不旺。”

    “用于朝廷养马不是更好?”

    “回相公,朝廷养马效果不彰,又耗费国帑。牧监需设监、副监,又有养马使役若干,供给俸田、干湿马料俱是开支,且官员中擅牧马之人少。这就是突厥、回纥人反而擅养马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有牧场,而是养的人本擅骑射,精于此道又爱惜马匹。九坞人风俗类胡,善会养马,因此更适合。”

    “若将九坞还归户籍,按丁收取租庸调,再供养兵募,是否更好?”

    薛侨拿出一卷算好的纸摊开。

    “回相公,九坞共一千五百二十户,若取兵募五百不纳租庸调,剩八百二十户、一千一百丁。共可取户税二百贯、租二千二百石、地税九百八十四石,庸调共抵二千二百匹绢。合计二百贯、三千一百八十四石粟、二千二百匹绢。”

    “而养兵千人,年费军饷一万二千石、七千匹绢。战马仅以千匹计,冬春干草共需七千贯。若考虑年齿更替、役力之马,共养五千匹,需要三万五千贯。即便加上神武县三百五十户,也远远无法供养兵募之费。”

    “所以,九坞选骑,可兼府兵、边兵两相所长,又具战力,实是更优方案!”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