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彭纳维克,北方海域中比较靠北的一个维诺克小镇,镇子与岛屿同名,岛屿的形状像是散落的锁链,所辖的零散的小岛总面积比本岛更大却因常年覆雪和山石嶙峋而鲜有人居。本岛多丘陵,从陆地的边角向岛中的火山地势渐高,五颜六色的简易小房呈枝杈状分布在坡地上,这个一罗数见方平方公里的(一罗=十二)的岛屿在维诺克语中意为“航线的终点”——它的确是,直通诺克威尔远至森缘芸梦的“馨香航道”终点站就在这里,这是伊琳娜暖流在北地所能触及的极限。
“我们都知道世上有三个月亮,血月,水月和花月。花月是最乖巧的,我是说,正常的那颗天体;血月是个调皮的,小个头的天体;水月是‘不存在’物质或者说能量的宣泄产物(源质),被血月禁锢,被花月塑性,两者作用下所产生的月亮的形态。三个月亮有着可以说完美,也可以说日趋完美的稳定与和谐。依照三个月亮的运行,潮水的变换很是奇妙。”
——辛格爵士在王立大图书馆关于潮汐的演讲。
斧刃潭很浅,最深处也就能漫过两个成年人,作为北屿三十三潭之一,这个深度着实上不了台面。
但是没人知道潭底究竟有什么,潭水在一定深度后,异常冰寒。
【除了水,所有东西东西都会在这里结冰,】马苏里德老板总是喜欢和酒友们聊这个传说,【只有喝了用潭水酿造,卢布那林地的黑森木灌装,白蜡树叶密封的白蜡酒的真正维诺克人才有可能突破那层“冻水层”】——这很难不让人以为这不是他推销自家白蜡酒的手段,但冻水层确实存在。
人们常常会在开春时将一定数量的黑森木切好绑实投入潭中,待水月月相变换一个周期时取出,这些木头便会拥有斧刃潭的赐福,被拉上来的原木上确确实实存在着冰晶,用来捆绑它们的绳子也是,但如果你是跟着木头一起进入潭水,你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只会觉得这水比一般情况下的体感更冷些罢了。
长久以来,总有“各式各样”的人想来探寻这个秘密,偶尔也会有被冻僵的人从山溪下游的汲水处被发现,原因不明。
人们广泛认可的传说里提到,虽然斧刃潭总是平静的,但它的潭底有一处随时都在移动的小漩涡,只有跟着被潭水映照出的水月与血月的影子才能找到它。
在整个闪点研究都不景气的大“潮流”下,这类引发性人物更是少见了,他们的学派式微,更是因为他们无法证明有关“闪点是由某种生物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所引发的理论”哪怕一点点的正确性。他们那可能存在的科学直觉与或许掌握的神秘知识,也许是可以激励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到达闪点发生的地点,不耐其烦的收集与分析数据,甚至是摆平由于闪点发生而引发的乱子,再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并改进作业流程…但是啊,但是这些不能帮他们找到证实他们理论的根本性的证据。真的,真的找不到。可是这群人继续追寻着闪点,反而因为“引发性学派”太过拗口,开始有人给自己的学派起各种代号,其中反响最高的便是“逐光者”。
官方们更倾向于破解闪点原理并加以运用,对于已经广泛认为是自然现象的空想“引发性”学派不置可否。但后者,这一小撮人,不至于饿死——如上所述,闪点现象还是需要有人去关注的,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破解,未来说不定可以,且对于发生在国土内人口居住地或某些重要地点的闪点总归是要有专人到场的。一般官方的相关组织里会设一个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士专司此事,民间也亦有被认可的经验老道的熟手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这类职业人员,被官方认定了称呼,即为逐光者,这或许也是一种讽刺吧。毕竟近乎盲目地追求一个好像总感觉可能存在却总和现实矛盾的理论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啊,逐光者们绝大多数是由“引发性”学派的学者渐渐转变来的。“年轻时把逐光当梦想,后来把逐光当职业”,李欣雨,昊明最著名的逐光者,在《白鸿之影》的卷末这样写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