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筹谋(3)帝国之殇-第5/6页

加入书签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熊廷弼上书奏陈辽东战事方略,神宗从其言。此方略需新召募和征调官兵十八万人、马九万匹。每名士兵年饷银十八两,该银共三百二十四万两。马每匹日给豆三升,该豆九十七万二千石。草每日一束十五斤,该用草二千一百六十万束。

    泰昌元年(1620)八月二十三日,饷司杨嗣昌奏言淮北及镇江、苏州、松江等府大饥;天启元年(1621)九月十七日,奢崇明反;秋九月,黄河在灵壁、黄铺一带决口。

    天启二年(1622)正月,河套蒙古入侵延安、黄花峪等处,深入六百里杀掳数万人;二月初七日及四月十六日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地震,倒坏民居无数;二月土司安邦彦反;

    天启三年(1623)五月,黄河决口于睢阳、徐、邳一带,上下一百五十里内悉成平地;今年二月京师滦州地震波及甚广,七月黄河徐州决口难民无数。所需甚多,甚多!!!”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朱由校努力控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三位,这些都还只是一部分。朝廷实际用度根本不止于此。如果再行加派粮饷,百姓必反大明必亡!!可钱饷从何而来?

    因此,朕决议以三角振兴计划为方略,外行海外贸易,内整官僚胥吏,从局部开始改革。以求延续大明国祚。这第一步,就是整顿税务理清税收,把该收粮饷的都收上来。”

    孙元化和熊廷弼一听,心下凛然脸色微变:皇上这是…这是要对士绅开始收税了?这…这可有违祖制啊!!万一激起士绅不满,那…大明岂不是再起内乱!?这…

    傅山看了看两个神色大变的教喻,心里暗暗有些鄙视:皇上以前说过,既得利益者总是屁股决定脑袋,如今看来就包括这两位。一说到缴税,就跟死了爹妈一样!!!

    傅山随即起身,拱手肃然说道:“皇上,您就直说吧,怎么收拾这帮王八蛋!!”

    注1:“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四年的十年时间里,矿监税使向皇室内库共进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两,黄金一万二千万余两,平均每年进奉白银五十余万两,黄金一千多两。”

    万历朝后期,因为军费、赈灾等大大增加,神宗加大了征收力度。因此本文引用时,采用了一个平均值,并非说万历朝一直如此征收。另,本文将明朝时,云南每年上供的约四万两白银,算入了杂色收入中,特此说明。

    皇店的内容较少,但也能通过一些记录查到模糊的数字。明朝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惠,在其《酌中志》中提到,万历年间,京城有六家皇店,由“提督太监掌控,年征白银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外,余者皆提督内臣公用。”考虑到古人有‘藏拙’的习惯,本文采用‘皇店年入10万两’,并非说朝皇店一定是年入十万,特此!!

    注2:金花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主要用于皇帝赏赐,折放武官月俸。公元1436年(正统元年),明王朝遂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折银征收,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每季分进二十五万余两。其后概行于全国其它各布政司,以为永例。

    公元1578年(万历六年)后,每年又增银二十万两,除折放武官月俸外,主要用于皇帝赏赐及内监宫女的日常费用。

    这金花银看起来很多,实际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拖欠。这也导致,皇帝对于军队约束的减弱。毕竟皇帝差饿兵,饿兵就要找奶妈。于是,文官集团以上帝的模样出现了。一方面通过舆论和道德指责皇帝胡乱花销,另一方面通过军饷卡住武将集团,而背地里,文武却心照不宣地分饷、分土地。庞大的明帝国,就这么被非洲二狗**而倒塌。

    ps:这几章我写得很艰难,艰难之处在于,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罄竹难书。明末的士大夫阶层和武将阶层,行为做事之猖獗和肆无忌惮,乃华夏历史上所仅见。

    这几篇,我写了删,删了又写,直到最后成文,都依然不能让自己满意。呵呵,文笔有限,还请各位将就着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