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3/16页

加入书签
    晋商,雄踞商界数百年,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德义为先,团结一致;商人出资,伙计经营;投资田产,依靠官势;化商业资本为金融资本,组建票庄,专营汇兑;主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

    徽商,称雄东南商界30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从大省会到小城镇,再到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沙洲海岛等,都有徽商的踪迹,故有“无徽不成镇”“钻天养庭遍地徽”之说。徽商主营盐、粮、布、茶、木,兼营典当业和文房四宝。他们在本地修缮宗庙,在外地建设会馆,以联络本帮商人,建立商业垄断。徽商资本雄厚,一般拥有资金达几十万两到几百万两不等,乾隆时经营盐业的徽商汪廷璋更是“富至千万”。

    商业自商代前后产生以来,在数千年的漫长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富商巨贾,其中有一些人为人们千古传诵。

    弦高献牛救国

    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以贩牛为业。有一次,他正赶着牛去洛阳,半路上意外地碰到了正想偷袭郑国的秦军,便赶紧派人回国报信。之后,他自称是郑国的使臣,向秦军献上12头牛,并对其主将说:“郑国君主见贵军远来劳苦,特地派我来劳军。”秦军主将大吃一惊,以为郑国早有准备,很快便下令退军。弦高用自己的智慧保卫了国家和百姓,被传为佳话。

    春秋末期的范蠡被誉为“商圣”,还被有些地方奉为财神。他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急流勇退,弃官经商。他在定陶“治产积居”,经营业绩斐然,“十九年中三至千金”。后来他把产业留给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范蠡指出,要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利源;注意商品的性能,关心商品的质量;把握时机,灵活购销;及时预测商情,储备待乏;控制价格幅度,保护产销利益;精心选择经商地点,收集各方信息。

    吕不韦本是战国时的一个大商人,家财万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可居”的“奇货”——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他本着“扶立一位君王,能获利无数”的想法,先后投资大笔的钱财,入秦说服秦国太子及夫人收异人为义子,连自己的美妾赵姬都赠给了异人。不到十年,他这笔旷古绝今的大生意就带来了惊人的收益——异人成了秦王,他被封为秦相,食邑十万户,家童万人,权倾朝野,富可敌国。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幼年家贫,经人推荐到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得到了东主的赏识。后来,东主因无后,临终前将钱庄遗赠给胡雪岩。很快,胡雪岩靠着自己出色的经营能力,并依靠官方关系,开钱庄、开药铺、买卖军火,富贵无比。

    历代的商界名流,虽然都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但由于长期以来官方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们的经商生涯大多都非常艰难,有时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生财有道——旧时经商禁忌与原则

    商业以营利为目的,生意人的一切行为旨在一个“财”字。只要一开市,就希望在钱财上有个好兆头。因此,凡是与求财相违的言语、行为都是禁忌。

    商人认为,店铺的招幌、标记极为神圣,是“招财进宝”的象征。每天开市挂幌子,必须说“请幌子”,而忌讳说“挂”,生怕它挂不牢而坠地。如果有小伙计不慎将店幌失手掉在地上,马上就会被解雇。商店中的度量用具,如升、斗、大秤、戥子,以及账桌上用的算盘,都不能随意玩弄。尤其忌讳反放算盘,因为“只能往里算计,不能往外算计”。

    从前,伙计在账桌、货柜、钱柜上坐卧,也是不允许的,说是怕压了柜上的财神。甚至连睡在待客的条凳上也属禁忌,说是会压了顾客,造成次日顾客减少。此外,扫地时最忌往店外洒扫。尤其是在过春节时,不准扫地,也不能往外倒脏水、垃圾,那是在“倒财”!也不可坐在店门或柜房的门槛上,以免拦堵了财神;还忌讳冲着店门方向和当日财神的方位小便;也不能在店门前打呵欠、伸懒腰,否则会冲撞财神,造成店铺财源不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