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2/16页

加入书签
    儒商,指具备一定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商人。他们常把儒家思想引入商业活动,如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等。儒士弃文经商,多因科场失意他们依然向往做官。他们中一些人有了一定的财富后,常设法由商人阶层跃入权贵阶层,兼儒兼商。

    官商,有些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有些是做官方生意的人。他们靠特权的庇佑经商,很容易发大财。这类商人常凭借雄厚的资本,运销茶叶、人参、盐铁等国家专卖商品。他们能享受官方的优惠政策,如拥有免税特权、政府低息贷款、经营垄断权等,其子弟也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当官机会。不过,朝廷对官商的管理也异常严格,如朝廷规定运销地点,限定销卖时间,实行价格管制等,致使很多官商都由风光无限而衰落破产。

    豪贵商族山西范氏

    清朝时期,山西商人范毓宾曾输送大批军粮,供给西征准噶尔的清军,为清政府节约费用数百万两,其举动受到清政府的赞许和嘉奖。范毓宾被授为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范家的祖辈也因此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资政大夫、夫人、宜人等。此后,“毓”字辈和“清”字辈的后人中获任官职的达十几人。范氏实际上已成为一门朱紫、炙手可热的豪贵商族。

    军商,一类是经营军火生意的商人,另一类是军人从商,亦军亦商。军火是极其特殊的商品,一般人不得经营,凡经营军火生意的,都必须经过政府的特许,如明代的沈万三、清代的胡雪岩等。第二类军商,比如明代北部边塞的军人,通过参与和主持边塞地区的米粮收购,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朝廷费力运到边疆的金银,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在当地驻防的高级将领的腰包,成为了他们的私财。

    另外,商人还可分为义商、奸商和平商。义商,往往品德高尚,以义获利,致富后又积极回馈社会,如扶助教育、捐办慈善公益事业、资助国家建设等。奸商,专以歪门邪道坑国害民以牟取暴利,他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玩“空手道”,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商业秩序,是害群之马。平商,商人中的大多数,他们没有义商的侠义豪爽,但也不会像奸商一样用歪门邪道坑害买家。

    一句话,商人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我们固然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主观上对其进行各种分类和界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商人属于哪一类则往往难以界定。一般说来,一个商人,只要能做到遵纪守法,不投机倒把,不为富不仁,不坑害国家和人民,就能得到世人的尊重。

    商界风云——著名商帮与商贾名流

    商帮,旧时的商人组织,出现于唐宋,繁盛于明清。按地域分,商帮可分本帮和客帮,本地的商人组织为本帮;外地的商人组织为客帮,往往以乡土关系为纽带。另外,不同的商业行业有不同的行帮。商帮多设有会馆、公所等机构,以供商人联系、聚会、议事。

    明清时期,商品数量增多,商人也更加活跃,出现了“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徽宦商,衡游蓟北”的繁荣景象。同时,商人的数量也大为增长,出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地域性商帮。其中,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当数晋商和徽商了。

    明清十大商帮

    以山西晋中为中心的晋商;以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为中心的徽商;山东临清、济宁、聊城、烟台一带的鲁商;以宁波为中心的浙商;以龙游县为中心的龙游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西洞庭山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与晋商同时兴起的陕商。

    晋商,雄踞商界数百年,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德义为先,团结一致;商人出资,伙计经营;投资田产,依靠官势;化商业资本为金融资本,组建票庄,专营汇兑;主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