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画工的作画范围相当宽广,当时流行有一句话专讲作画范围的:“寺庙与学舍,粉壁神像轴。船花酒坛口,龙灯鸡蛋壳。”那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画种,如皮影画等。
关于画工的报酬,文献上记载不多。从《金瓶梅》一书中可以得知,画一幅死者大影、一轴半身可得一匹缎子,还有10两银子。这算是很好的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六《水浒牌》一则说,画工画40张一组的《水浒叶子》,可以接济一家八口人生活急需,但这套画费了他四个月的时间。
清末宣统年间,有一画工好画“上元花”,好事者竟送纸笔墨色加以资助,并给予两个月的粮食,使其安定生活,他画的《谢铎点将图》竟卖到两石米的价钱。
民间画工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宫廷画家相比,同是清代,在宫廷画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去世时,乾隆皇帝“赏内府银三百两料理丧事”。
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
在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出于门第和阶级的偏见,常对画工抱有很大的成见。因此,画工们有用而不为贵,社会地位不高。《历代名画记》说:“自古善画者,奠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明显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两汉及其以前,凡有需要作画事,都由画工来做。画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绝不亚于文人画。彩陶与青铜器的纹饰,壁画、帛画、漆画及大量工匠画,代代相传,并适应当时各阶层人们的需要,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自贞观年间以后,城市画工技术较高,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就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画工,他们有互相联系和活动的条件,也常在生意上相互协调。初唐时,他们通过市集、庙会在一起活动,晚唐以后渐渐形成画行,唐末时画行组织已比较完整。
明代的城市绘画活动更加兴盛,在BJ、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都集中了一批画家,画工的行会组织也较多。万历年间,敬州汪姓画工的行会称画场;苏州的行会叫“画帮”,如金福星画帮,开业于城南起风下街,营业兴盛之时,“顾客不限于吴中一地”。
明代出现了较大的画铺,并承包一些大寺院的壁画制作。如明代山西大同钟楼西街的“董画甫”,就承包了大同上华严寺的壁画。清代“画店”或“作铺”,多供应民间一般人需要的作品。杭州的画店还卖文人画;成都的齐芳画店,专卖婚丧、做寿的彩画。光绪末年,齐芳画店的多名画工专程到上海的豫园,与上梅的画工赛画。
艺不轻传
画工传艺一般是“祖传家有诀,宜交唱,本业先生择吉手录成册”,作画经验不轻易传给他人,即所谓“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甚至是如无适当传人,宁可束之高阁。相传袁江“得无名氏画稿、画诀”后,画艺日精;行会还规定了画工工资的分配,以当时行话记录,如“幺三银”“右四银”“红利以勾三折六计”等。
清代画工行会奉吴道子为行会祖师,规模从十多人到几十人不等。行会订有“同人行例”,其名称有称“帮”的,也有称“棚”的,还有称“会”或“馆”的。现以光绪年间浙江上虞、余姚一带的邱兴龙画业行会为例,来说明封建社会中国民间画工同业行会的情况。
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画工邱光普继承其父邱兴龙之业,在宁波、余姚、绍兴地区组织画工行会。他牵头联络13位画工,制定了《四明邱兴龙画业同人行例》,共有12条画工守则,其中规定:画工分学徒、老司、先生三级,徒弟3年零3个月出师,老司升先生要经“同人共议”;女画工也可入行会,技艺较高者称“嫘姑”;画工许愿给寺庙作画的,许愿期间称“待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关于画工的报酬,文献上记载不多。从《金瓶梅》一书中可以得知,画一幅死者大影、一轴半身可得一匹缎子,还有10两银子。这算是很好的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六《水浒牌》一则说,画工画40张一组的《水浒叶子》,可以接济一家八口人生活急需,但这套画费了他四个月的时间。
清末宣统年间,有一画工好画“上元花”,好事者竟送纸笔墨色加以资助,并给予两个月的粮食,使其安定生活,他画的《谢铎点将图》竟卖到两石米的价钱。
民间画工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宫廷画家相比,同是清代,在宫廷画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去世时,乾隆皇帝“赏内府银三百两料理丧事”。
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
在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出于门第和阶级的偏见,常对画工抱有很大的成见。因此,画工们有用而不为贵,社会地位不高。《历代名画记》说:“自古善画者,奠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明显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两汉及其以前,凡有需要作画事,都由画工来做。画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绝不亚于文人画。彩陶与青铜器的纹饰,壁画、帛画、漆画及大量工匠画,代代相传,并适应当时各阶层人们的需要,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自贞观年间以后,城市画工技术较高,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就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画工,他们有互相联系和活动的条件,也常在生意上相互协调。初唐时,他们通过市集、庙会在一起活动,晚唐以后渐渐形成画行,唐末时画行组织已比较完整。
明代的城市绘画活动更加兴盛,在BJ、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都集中了一批画家,画工的行会组织也较多。万历年间,敬州汪姓画工的行会称画场;苏州的行会叫“画帮”,如金福星画帮,开业于城南起风下街,营业兴盛之时,“顾客不限于吴中一地”。
明代出现了较大的画铺,并承包一些大寺院的壁画制作。如明代山西大同钟楼西街的“董画甫”,就承包了大同上华严寺的壁画。清代“画店”或“作铺”,多供应民间一般人需要的作品。杭州的画店还卖文人画;成都的齐芳画店,专卖婚丧、做寿的彩画。光绪末年,齐芳画店的多名画工专程到上海的豫园,与上梅的画工赛画。
艺不轻传
画工传艺一般是“祖传家有诀,宜交唱,本业先生择吉手录成册”,作画经验不轻易传给他人,即所谓“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甚至是如无适当传人,宁可束之高阁。相传袁江“得无名氏画稿、画诀”后,画艺日精;行会还规定了画工工资的分配,以当时行话记录,如“幺三银”“右四银”“红利以勾三折六计”等。
清代画工行会奉吴道子为行会祖师,规模从十多人到几十人不等。行会订有“同人行例”,其名称有称“帮”的,也有称“棚”的,还有称“会”或“馆”的。现以光绪年间浙江上虞、余姚一带的邱兴龙画业行会为例,来说明封建社会中国民间画工同业行会的情况。
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画工邱光普继承其父邱兴龙之业,在宁波、余姚、绍兴地区组织画工行会。他牵头联络13位画工,制定了《四明邱兴龙画业同人行例》,共有12条画工守则,其中规定:画工分学徒、老司、先生三级,徒弟3年零3个月出师,老司升先生要经“同人共议”;女画工也可入行会,技艺较高者称“嫘姑”;画工许愿给寺庙作画的,许愿期间称“待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