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儒文人-第2/16页

加入书签
    科举制度还束缚了文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造成了文人阶层的人格萎缩;科举取士,如同固定的工艺流程,用同一模子去铸同一型号的物件,造了千千万万没有个性的士子。为求功名,他们不惜用一生作赌注,以致消磨了个性、失去了生命活力,变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在醉心于科考的文人眼中,“科名”二字便是世界的一切,而科举及第就是一生最高的理想。于是,科场内外便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通过科举考试,极少数人平步青云,大多数文士却名落孙山,犹如坠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见天日。

    文人气节——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中国文人的诸多优良品格中,“崇尚气节,讲究忠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在这种品格的支撑下,文人们追求道义、献身理想,不屈从于暴力和压迫,也不受邪恶诱惑,洁身自好、特立独行,当真难能可贵。

    不过,在一些文人的心目中,世界却显得很狭小,又是那样污浊。因此,当他们得以纵横驰骋之时,常将自己的意志看做天下万民的意志,强行而不近人情地去实现自我意志。当他们无力改变现实的非理想局面时,便会孤芳自赏,狂放出尘,将自己与芸芸众生隔绝起来。

    晒书,晒肚子,还是晒傲气

    魏晋风俗,人们常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和衣物,以防虫蛀。有钱人家会将华丽的衣服和汗牛充栋的书籍摆在阳光下,趁机炫耀财富和藏书。东晋名士郝隆,却干脆在这天袒露着肚子躺在太阳下,人们问他这是做什么,他答道:“我晒书。”也就是暗示自己满腹经纶,着实有些不随俗流,也有些狂傲之气。

    上述这种人虽然清高,不过是些“自了汉”。只有那些面对浊世,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斗争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汉”。他们是“疾风”中的“劲草,是“板荡”中的“忠臣”。特别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文人们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常常有着坚贞不屈、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宗教般的虔诚。

    1274年,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一片混乱,年仅4岁的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下令各地起兵“勤王”。第二年,赣州知州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3万,开始了戎马生涯。不久,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500名义军经过苦战,最后大都壮烈殉国。

    这年冬天,文天祥返回临安,准备与元军死战。后来,因为局势已经难以收拾,文天祥最终没能力挽狂澜。他被俘后,元朝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被他严词拒绝。他英勇就义,却留下了千古“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著名观点。数百年来,这一思想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无数爱国的有识之士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

    清末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爱国爱民,一身正气,留有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表达了他壮心不已的情怀,他虽然像一片落花那样飘零,弃官离开了京师,但绝不自暴自弃,即使自己化作春泥,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龚自珍一生并不得志,38岁时才勉强中了个进士。之后他也只做过小官,并不断受到当权保守派的排挤,他那些远大的抱负也无法实施。即便如此,他也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命运,一刻也未忘记为振兴国家贡献力量。

    他曾撰文鼓励林则徐广东禁烟,满腔热情地期望禁烟成功之后,由一省之治,进而出现“中国十八行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的局面。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已经丢官的龚自珍,仍然热切关注着林则徐能否打开新的政治局面,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爱国文人的气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