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中,“兼爱”最重要。墨家相信“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认为若人人都能“爱人若爱其身”,自然天下太平。因此,墨家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也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因为,社会中各阶级因利益之争必然会敌对,墨家提倡的不分阶级的“兼相爱”是不现实的。
节欲
墨子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贪图享乐,还反对“厚葬”“久丧”。他主张“节用”“节葬”,以使人能“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墨子生活俭朴,连墨家的学术对手孟子也由衷地称赞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非攻”,是墨家依据“兼爱”的原则,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墨家强烈反战,认为凡战争都是不义的。首先,战争都亏人自利,而义与不义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亏人自利。例如,偷人桃李是亏人自利,是不义行为;窃人猪狗是更大的不义之举;发动战争,攻城略地,夺人国家当然是最大的不义之举。其次,战争杀人。杀人是不义的行为,要判死罪,战争中杀人数以千万计,是最为不义的。因而,墨子强烈地谴责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人,认为他们根本不懂义与不义的标准。再次,战争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物质消耗远远多于所得。
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有其合理性,但其否定正义战争存在的观点值得商榷。墨家制止战争的主观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有时候战争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论”中,“尚贤”“尚同”也相当重要。
“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些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墨家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对那些“农与工肆之人”,应“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治的愿望。
非乐
在墨子看来,音乐及一切文艺和娱乐活动都是不必要的,“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不能带给百姓衣食温饱,都是无用的东西。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到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
知、辩——墨子的哲学建树
墨子的哲学建树,主要体现在“知”和“辩”上。他视“闻知”“说知”“亲知”为人类知识的三大来源,而将“辩”视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
闻知,又有传闻、亲闻之分,但不管是哪一种,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继承和发扬别人的知识。
说知,即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墨子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
亲知,即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它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墨子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
虑、接、明
虑,是人的认识能力求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不过,仅仅思虑却未必能得到知识,譬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节欲
墨子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贪图享乐,还反对“厚葬”“久丧”。他主张“节用”“节葬”,以使人能“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墨子生活俭朴,连墨家的学术对手孟子也由衷地称赞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非攻”,是墨家依据“兼爱”的原则,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墨家强烈反战,认为凡战争都是不义的。首先,战争都亏人自利,而义与不义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亏人自利。例如,偷人桃李是亏人自利,是不义行为;窃人猪狗是更大的不义之举;发动战争,攻城略地,夺人国家当然是最大的不义之举。其次,战争杀人。杀人是不义的行为,要判死罪,战争中杀人数以千万计,是最为不义的。因而,墨子强烈地谴责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人,认为他们根本不懂义与不义的标准。再次,战争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物质消耗远远多于所得。
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有其合理性,但其否定正义战争存在的观点值得商榷。墨家制止战争的主观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有时候战争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论”中,“尚贤”“尚同”也相当重要。
“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些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墨家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对那些“农与工肆之人”,应“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治的愿望。
非乐
在墨子看来,音乐及一切文艺和娱乐活动都是不必要的,“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不能带给百姓衣食温饱,都是无用的东西。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到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
知、辩——墨子的哲学建树
墨子的哲学建树,主要体现在“知”和“辩”上。他视“闻知”“说知”“亲知”为人类知识的三大来源,而将“辩”视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
闻知,又有传闻、亲闻之分,但不管是哪一种,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继承和发扬别人的知识。
说知,即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墨子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
亲知,即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它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墨子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
虑、接、明
虑,是人的认识能力求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不过,仅仅思虑却未必能得到知识,譬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