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5/10页

加入书签
    庄子是老子道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和著述。庄子穷困潦倒,穿的是破衣、烂鞋,以钓鱼、打草鞋为生,家中经常断炊,因而常向别人借米。然而,他思想境界高超,学识渊博,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不认为传统隐者找到的种种避世方法就可以逃避黑暗,他提倡“游世”。

    “游世”思想表面诙谐轻松,无可无不可,实则是庄子坚守内心孤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一种方式。庄子继承了隐者的理想主义传统,要在世俗生活的腐朽气息之外寻找清新的人生。他以飘逸的文风,恣意的笔调,极为丰富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并为后人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庄子》。

    老子和庄子都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它是针对社会弊病提出来的一种救世方案。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至德之世”的乌托邦。他们的理想国和乌托邦却未能为世人所接受,并在“人间世”得以实现。

    道家理想政治和乌托邦构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或无为政治。老子认为,当时天下纷扰、不可收拾的根源就是有为政治,只有除欲去智,返璞归真,实行无为而治,才能拯救社会。庄子则反对悦生恶死,主张跳出生喜死悲等情感纠葛。

    此外,道家学说还有“超越善恶”“超越名利”的道德观;注重惜气、守气贵气、保精固精的养生观;“以弱胜强”“以奇用兵”“后发制人”“哀兵必胜”的战争观等。

    道教发展简史概说

    在中国的几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远古时代的求**长生的信仰发展为神仙信仰,形成以追求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方仙道。两汉时期,失意的黄老学者转入民间,与方士相结合,形成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在融会道家哲学,墨家神鬼思想、阴阳家思想、儒家学说、古代巫术、术数、民间信仰,以及古代医学、科技等的基础上,道教逐渐形成。

    道教法脉——从炼外丹到修内丹

    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

    当时,河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为民治病,并分派弟子分赴各地布道。十余年间,其门下信徒达到数十万。184年,张角领导了著名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大大推动了太平道在民间的传播。后来,起义虽遭镇压而失败,大批信徒被残杀,但太平道却流传了下来。

    沛国的张陵(又称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并将其广泛传播。他的孙子张鲁后来占据汉中,以五斗米道为基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一方数十年。后来,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道开始在中原贵族中得到传播。

    上述两种原始道教,都曾参与政治斗争,统治阶级对它们很不放心,于是就有一些贵族宗教家开始改造原始道教。

    东晋的葛洪主张通过炼制、服食金丹成仙,并整理道教神学,写成了《抱朴子·内篇》。稍后的陆修静融合五斗米道教义与葛洪的学说,初步统一了原始道教与贵族道教的教理、科仪。陶弘景则继承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并组建了一个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的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唐朝帝王与道教的太上老君李耳同姓,奉其为祖神、族神,极力推动道教的发展。唐朝的著名道士,有司马承祯、吴筠等。唐末五代以来,内丹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有吕洞宾、陈抟、施肩吾等。北宋的张伯端著有《悟真篇》,被奉紫阳派的教祖。

    三山合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