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把自己的担忧跟孙承宗再次提起过,不过孙承宗经过上次向朝廷禀告此事,朝廷所给的回复,已经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因而只是劝袁崇焕定要盯紧了建奴军队,随时向自己上报情况,而孙承宗这边,则把大军向山海关方向后移,以便随时回援京师。
辽东的军务整体来说一切顺利,这大半年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至今都没有跟建奴开过一仗,因而难免朝着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官,上书弹劾孙承宗和袁崇焕是消极怠战。
类似于这种弹劾,事情可大可小,若是偶尔有几个无关紧要的人上书弹劾,那么朱天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还可以治他们的“妄言”之罪。
可若是有几个朝中大佬也跟着弹劾起来,事情闹大了,那反而就成了麻烦,到时候一旦处置不当,就可能掣肘孙承宗和袁崇焕,当时孙承宗也表示过他对此事的担忧。
不过朱天启当时也向孙承宗承诺了,他是有办法对付这些文官的“无理取闹”的,这当然不是一句安慰人的空话,朱天启确实在当时就已经想好了手段,如今有人往枪口上撞,那他可是丝毫都不会手下留情的。
朱天启深知自己虽然打开了一定的局面,但仍然“身处困境”,自己这个皇帝做得憋屈,所以他不得不时时谨慎,事事谨慎,做事喜欢未雨绸缪,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他不会等,也不会允许失态扩大,刚一有人递上来类似的弹劾奏疏,他就直接采取了强硬手段——升官,调任。
所谓“升官”,难道是要以此来“贿赂”上书弹劾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官员,以此来让他们闭嘴吗?当然不是,别忘了,升官后面还有一个“调任”呢!
朱天启直接把所有上书弹劾的官员调任到了辽东,让他们在孙承宗的手底下任职,当然,品级是要比他们现在的要稍微高上一些的,之所以给他们升职,目的就是为了堵住文官们的嘴,自己给他们升了职,你们可不要说自己是在惩罚他们,自己明明是在重用他们嘛。
既然他们在奏疏之中对辽东战局侃侃而谈,把孙承宗和袁崇焕说得一无是处,那就让他们去辽东大展拳脚去嘛!
不过即便是“升职”、“重用”,也得一步一步来嘛,总不能直接把他们的官职提得比孙承宗还要高,所以也只能委屈他们现在孙承宗手底下干活儿了,等将来建功立业了,再说后面的事情嘛!
至于他们到了孙承宗手底下,孙承宗会怎么操练他们,那朱天启可就管不着了,或许孙承宗“仁慈”一点儿,直接让他们上前线去跟建奴来个亲密接触也说不定呢!
这样的事情出过几次之后,文官们也都老实了不少,没有人敢再妄谈辽东军务了,孙承宗和袁崇焕的信心和底气也更足了,他们经由这几次事情,也知道皇上是真的在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完全不必再担心自己人会在后方掣肘。
除了赈灾和辽东的事务,朱天启最在意的就是孙元化主持的西北军工基地了,这几个月以来,孙元化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研发出了威力更大的钢铁巨炮,建造了可以批量制造燧发枪的生产线,定装火药、炮弹、子弹都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如今的西北军工基地也终于可以称之为一处“军工基地”了,朱天启对此是倍感欣慰的,自己对西北军工基地的建设和原料供应,前前后后也搭进去了几百万两银子了,自己的投入终于得到回报了。
朱天启当即给孙元化回信,命他开始批量生产各类大小火炮和燧发枪,同时开始编炼“新军”,有了好的武器装备,必须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军队,才能让这些武器发挥出应有的威力来,至少现在明军中的火器营,是难以令朱天启满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