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3页

加入书签
    再后来,在晋国上演的“骊姬之乱”,也是因为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才上演了“申生死、重耳逃”的“剧目”。

    这犬戎和骊戎都是“戎”,它们多在西部或者西北部活动。

    《国语·晋语二》说,“骊姬之乱”时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被迫逃亡,可逃去哪里成了难题。于是,占卜得出结论欲逃往“齐、楚”,此时大臣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谏曰:“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夫狄近晋而不通,而多怨,走之易达…乃遂之往狄”,这个“狄”在北方(山西和陕西交界处),并且重耳其母狐姬就是狄人,这里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晋与狄有联姻的关系。

    当时的中国,是指周天子所统治下的谓之“中国”,其民为华夏族,而在“中国”的周边四境按照所处的方位分别是:北狄、西戎、南蛮和东夷,所以,天下和称之“五方之民”,而华夏民族将西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统称为“戎狄”。

    狄族后来逐渐分裂成赤狄、白狄、长狄和众狄等,它们没有建立国家,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族而已。他们经常袭扰中原,掠夺财富,甚至还可以毁掉一个国家。《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载:“狄伐邢”邢君出逃。《闵公二年》又载:“狄入卫”卫君被杀。其更甚时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曾帮助王子带将周襄王赶出洛邑,可见狄族之势力盛极一时,成了中原各国的心头大患。

    由于狄族各部落如财狼般对中原各国的疯狂劫掠和破坏,导致各诸侯国的联合抵制,非灭之而后快。于是,赤狄、长狄等狄族部族在春秋中后期相继被晋、鲁等国消灭,其中白狄部族之首领也曾被晋擒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由此可见,白狄势力也因此而被削弱。他们虽然也曾与秦联合伐晋以报前仇,《左传?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载:“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顾也。”但是,在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推行“戎狄荐土,贵货易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戎狄事晋,四邻振动…;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的“和戎”政策的挤压和拉拢下,白狄部族的地盘逐渐被晋国蚕食。《国语?晋语二》中:“予之货而获其土”,也就是说晋国用中原的东西来换取白狄族原本在晋西北的土地,在这样的境况下迫使白狄部族开始向华夏族的“薄弱地段”--晋东燕西之夹缝地带(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迁徙而来。

    这是历史给他们创造的融入中原文明难得的机遇。

    习惯于身穿白衣的白狄部落跨越太行山远道迁徙,来到了滹沱河和大清河浇灌出来的肥沃的平原地带,这里与他们“逐水草而居”的习性相吻合,正好是他们理想的家园。正如《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载:“白狄始来。”

    然而,这“理想家园”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鲜虞国之遗民鲜虞族人的家园。

    白狄族人为了生存,他们放弃了战争,选择与世居在这里的原著民的鲜虞族人进行交往、贸易、通婚等,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格局。他们这种相互之间交融的过程就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是白狄部族从畜牧狩猎的游牧经济模式,向农耕和手工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化的过程,是白狄部族逐步融入鲜虞族的过程,也是鲜虞族人接纳白狄族人的过程,同时也是被中原各国重新认识的过程。《世本》中:“鲜虞,姬姓,白狄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左传·昭公十二年》杜预《集解》也解释说:“鲜虞,白狄之别种。”

    通过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文明的进步,这种融合也使他们逐渐地形成了几个相互依托的白狄联盟,它们分别是肥国、鼓国、仇犹国和鲜虞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