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是《战国策叙录》的一段文字,那么,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万乘之国七”自不必解释,都知道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他们被后世称为“战国七雄”。由于当时的周王室王权威信日渐衰微,才有了楚国于春秋时就称王而“问鼎中原”的野心,其他的六国皆于战国时称王。
然“千乘之国五”后世普遍认为是“宋、卫、中山、鲁、郑。”这其中只有中山国和宋国称了王,而中山国又早于宋,于“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时称王,这五个国家是:“魏、韩、赵、燕、中山。”前面四个皆“万乘之国”,独中山国为“千乘之国”也。况且,中山国非华夏正统之国家,乃戎狄之国,能得到华夏各国承认,而非自封成王,可见,当时的中山国在各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非同一般,正如清王先谦之《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中有云:“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
地位的尊卑,是靠实力来支撑。要论当时的实力,中山国为“千乘之国”的第二位,那就没人敢说是第一。中山国在鼎盛时期,其疆域“方五百里”有大约30个城邑,近百万人口,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据《战国策》记载:“昔者,中山悉起而迎赵、燕,南战于长子,败赵;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故此,后人将“战国第八雄”之美誉送给中山国,绝对实至名归。
中山国能称雄、敢称雄,是历史给中山国的机遇,也是中山国历代雄心勃勃的国君(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厝…),不畏强敌,励精图治,于列强之夹缝中求生存、促融合、图发展、继而逐渐强盛以至辉煌的结果,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元前506年首现于《左传》至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共历210年)挥写浓墨重彩的千古绝唱!
悠悠两千多年前,战国硝烟的冲天霄汉和金戈铁马的磅礴气势,始终萦绕在眼前;那风云激荡,气壮山河的豪情壮志,也让人心潮澎湃…
我仿佛梦到了他们迈着铿锵的步伐、唱着慷慨的悲歌、舞着婀娜的身姿、带着璀璨的文化,向我们走来…
对,他们是威武不屈的中山国的先驱们。
是的,那是一段段悲壮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呈现在面前,那是尘封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武公初立》、《桓公复国》、《成公兴邦》、《中山称王》…
好的,那就让我们从头开始,来说说这“万乘之国七”和“千乘之国五”中唯一一个由戎狄所建立的国家——白狄之别种的鲜虞中山国吧。
好嘛!这一开始就有些让人迷茫了。戎狄所建立的国家?白狄之别种?听起来迷迷糊糊,甚是拗口,还有点乱。怎么回事呢?怎么既是白狄又是鲜虞呢?
是的,它们的确不是一回事,白狄和鲜虞,它们分属两个部族,一个是戎狄族,一个是鲜虞族。
戎狄也叫做“戎翟”,在《史记》或者《汉书》中就把“狄”谓之“翟”。可是,“戎翟”原本也不是一家,“戎”是“戎”,“翟”是“翟”。
当初“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嫡立庶”而引来灭国杀身之祸,灭他的就是犬戎。
犬戎后来又分出来大荔戎,还有我们后面故事里要提到的义渠戎等等。
再后来,在晋国上演的“骊姬之乱”,也是因为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才上演了“申生死、重耳逃”的“剧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