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钱的高顺,直接就离开了乡野,径直走向了通往县城的道路。
他在卤城找到了一支将要经过郡治阴馆,然后南下中原的商队,请求他们带自己一程,前去投奔广武的宗亲。
商队首领对这种顺路的请求早已习惯,更何况对方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
依照着祖父和父亲口口相传的描述,高顺找到了广武县合丘北乡的高氏宗族。
听完了高顺想要投奔的期望,宗亲们却都是面露为难之色。
高家在这乡里,也只是一个小姓,合族总共才七八户人家。
即便是高顺可以帮他们干一些农活,可是大家的田地就这么多,并不是多一个人就能多出产量来的。
每家的存粮都不多,如果拿出来接济这小子,将来遇上灾荒自家人可怎么办?
看到宗亲的脸色,高顺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好在他早有考量,高顺告诉这些宗亲们,他在这里也不是白吃白喝,他家在卤城的土地被一家大户收走了,给了他1个金饼,换成铜钱值一万二千钱。
他愿意用这笔钱来换自己三年的吃食,三年之后,待到他年过十七,他就去从军。
听到高顺这话,宗亲们又暗暗地算了下账,他们一人每月要吃粟米一石半,一年也不过18石粟米,加上食盐,一年花费不会超过4000钱。
三年下来,这12000钱,他们还能有赚。至于衣物,高顺没说,大家自然就当没听到了。
算清楚了这笔账后,所有人都喜笑颜开了,欢喜地接纳了这位或许还没有超出五服,称不上远房族亲的高顺。
安顿下来的高顺开始了新一步的计划。
既然他吃饭是付了钱的,自然就不需要再去帮忙做农活了,空闲的时间他可以为从军做准备。
不过高顺在一切计划开始之前,得先解决自己的户口问题。
汉代招募正规军的要求与前朝一样,都讲究“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换言之,士卒至少要有家庭的牵挂,有土地的牵挂,才算是好的兵员,才能被严格的军纪约束且能接受严厉的军事训练。
至于那些不事生产的无业游民,游手好闲、只能在乡野争勇好斗的地痞无赖,最多只会被征召为杂军、民夫、辅卒等。
现在的高顺既然已经卖掉了土地,投靠了宗亲,又属于年少的孤微,自然是不可能再次授田,独立户口的。
他来到了高氏宗亲中最大的一户家里,提出了入户的请求。这户高家约有着六万左右的家财,算是小家偏上的水准,但还达不到中产之家十万钱的标准。
对于高顺的请求,家长高平再次迟疑起来,因为每增加一个人,每年就要多一笔人头税。
以高顺的年龄,这是要交算赋的。若是放在以前,朝廷对15至56岁的人,每年征收的算赋也就120钱,他家也能不假思索的答应。
可现在,官府征收的算赋越来越高,每年都是200钱往上,甚至有时候还出现了一年征收2次的情况。这对于高家可是不小的负担。
早明事理的高顺,显然也看出了高平犹豫的原因。他告诉高平,除了自己的吃食费用,每年需要缴纳的算赋,他也会自行承担。
至于缴纳算赋的钱财来源,高顺深知财不露白的道理,只说他已经变卖了家中器物,再加上可以去做一些短工,足以承受每年的算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