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何须再从头-第2/7页

加入书签
    “对!那是一种连接无限与有限、宏观与微观、可测量与不可测量世界的理论。简单来说,‘弦’为一维,‘膜’为二维,‘匣’为三维。我给你看些东西吧。”顾烨然顺手点了面前桌面上的一个虚拟按键,一段全息影像便闪现了出来。

    “齐伯伯,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我记得您跟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虚拟与现实真实度判定法则’,当时是针对光、引力和时空这三个因素,对吗?”一位年轻女子问。

    “对!你这记性还真不错。当时你也就10岁……可惜……过去的事不提也罢。你想知道法则的具体内容吗?”一位长者说。

    “是的。”年轻女子说。

    “从广义相对论的角度说,我们在太空中观测的任何天体都是影像,而不是本体。因为光线会偏移,到达我们的眼睛中的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几天前、甚至几年前的天体发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看到的星空是一副‘海市蜃楼’。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八分钟,所以我们只能看见八分钟前的太阳——当你看到的一刻,它已经经历了八分钟的变化,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我们是无法近距离看到真实的太阳的。这八分钟对有些事来讲很短,但对有些事却很长。这就存在一个‘现实并不是现实’、‘所见并不等于眼前’的悖论。另外还有更多我们认为是‘客观真实’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比如地平线。这种‘假象’被当成‘现实’的原因,是因为人体眼睛的构造——我们的感官先天存在缺陷,这是系统误差,无法通过提高精确度来排除……”长者说。

    “……我们能不能看到影像,无关乎镜子大小,只取决于有没有光线进入到我们眼里。”年轻女子说。

    “没错!我们观察太阳,只能知道它八分钟前的样子,观察海王星,只能知道它四个小时前的样子——以此推论,太阳系外,乃至银河系外的观测影像都是天体多年以前的样子。我跟你父亲当年提出的‘虚拟与现实真实度判定法则’,是基于一种常识:检验真实与否的砝码是时间。如果某种事物经历了‘足够久’的时间——我们说的‘足够久’在不同领域有很多细微和具体的标准——如果‘足够久’的时间之后这种事物还可以用最初的语言描述,我们就认为它的真实度高;反之则认为它真实度低。这个法则看起来就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另一种说法,其实不然。牛顿力学提出了‘重力’这种标尺,构建了牛顿力学;爱因斯坦提出了‘光’这种标尺,构建了相对论。我跟你父亲自然不能与这些业界大牛相提并论,但是我们讨论过另外一种可能的标尺:匣。匣既不像‘重力’是一种抽象的力场,也不像‘光’是一种可观测的物质,而是我们主观意识里的量子集合单位。”长者停了一下说,“你知道——‘量子’本身就是物质和能量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我们设定这个单位的意义,是构建了一个包含了‘有限个不可计数’量子的集合单位,类似于化学中的‘物质的量’,摩尔数。但又有所不同。”

    年轻女子点点头。

    “‘匣’的意义就是进行测量——使我们的‘虚拟与现实真实度判定法则’中要求的‘足够久’的时间可以瞬间被缩短。打个比方,你要知道一座房子的牢固程度,可以用什么都不做的办法等几十年,也可以用合适的‘匣’去缩短时间,比如经历一次地震。再比如,你想知道自己见到的是海市蜃楼还是真实场景,可以等待足够久等其消失,也可以用合适的‘匣’去缩短时间,比如自己走近去看。你想知道今天的天气,可以等待足够久的时间让它发生了再看,也可以用合适的‘匣’去缩短时间,比如根据气象学知识主动分析。你想知道一段婚姻是否长久、是否幸福,可以等待几十年的时间检验,也可以用合适的‘匣’去缩短时间,比如共同面对贫困、疾病或者灾难等等。其实我们两个当初的讨论仅仅是有了一点点出于萌芽状态的想法,但没想一切就在这一阶段永远的停滞了。后来……因为那场谜案,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共同探讨,而我也再没有心思研究这些了。”长者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