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林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简要地讲述了自己跟随部队自南京城撤退过江、与战友失散孤身一人在江北草滩上遇敌负伤的经过,只听得老人啧声不止连连感叹,他笑道:“邹长官不单是一位**悍勇之将,更是思维缜密且敏捷,出乎常人之意料,在面临凶寇重围之绝境下,居然能把自己活埋于地下而巧妙脱身,委实让人称奇、让人叫绝!”
“为了活命,情急之下才想出的下下之策。”邹志林也笑着说道:“晚辈当时如何想到的这个法子,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匪夷所思。古人云:‘急中生智’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只不过晚辈‘生智’却想出了这种类似穿墙打洞的伎俩,难免被人讥笑。”
“此言差矣,邹长官。”老人笑道:“沙场鏖战,有进有退,进时奋勇杀敌,退时保命全身。在危急关头,只要能保命,便是最实用的计谋和妙招。‘穿墙打洞’的‘伎俩’,往往比冠冕堂皇的形式实用有效得多。像那春秋时宋襄公讲究堂正之师、仁义之战,结果让敌人打得丢盔卸甲,贻笑千年。古人云‘兵者诡道也’,古今中外,大至庙堂策算,小至似你刚刚经历的以寡敌众,不靠动脑子出谋划策,不靠掌握敌情而洞敌机先,单凭匹夫之勇,谁能打胜一场战斗?谁又能在如你孤身涉险的绝境下全身而退?”
见老人对战场杀伐之事侃侃而谈颇有见地,邹志林在暗自惊讶中,对之竟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但同时内心的疑惑和不解也更多了起来。于是,出于敬佩和解惑,他努力地振奋起精神与之聊了起来。没多久后,老人也有意地把自己的身世来历明确地告知了他。知道了这些,就更让邹志林对冥冥之境产生出一种深深地敬畏之意,感叹着命运再次地对自己伸出了幸运之手——他觉得,自己的遭遇之奇、之巧,如不是苍天眷顾,又能作何解释......
老人的名字叫孙振谷,年轻时曾在聂士成的武威军当兵。一年后吴佩孚在北洋军第三镇第十一标第一营任管带时,孙振谷等几十人随之调来。他读过私塾,闲时手不离卷,被营里的医官看中请调过来做了自己的副手。该老医官出自中医世家,精通药理,尤其擅治刀枪外伤。孙振谷跟随医官5年之久,尽得其医术精髓。老医官年事渐高转业离军后,孙振谷在军中所显露出的医术手段,竟大有青胜于蓝之势。然而好景不常,直皖战争爆发,已成为直系军阀首领的吴佩孚大败皖系的段祺瑞。在一场大战中,孙振谷被炮弹炸伤,居然残了男根!
**之伤好了后,心灰意冷的他黯然离开了部队,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子定居了下来。他平时深居简出,只是时常去附近的山里采点中草药,偶尔也在水边捕点鱼蟹等到附近的集市卖了,以换取稻米和油盐柴茶书等。男根遭损,不能娶妻生子,军人出身的他看惯了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人身血肉横飞、生命卑贱无常的惨状,对自己的这种命运倒也看得很透。多少战友和兄弟都命丧于沙场、自己还活在世上不是?于是,他看看书、采点药、捕点鱼,形单影只的日子倒也觉得散淡悠闲。平时他很少说话的对象,时间久了就显得沉默寡言。但他天性向善,原来救死扶伤的职业和人道观念,更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育了一种助人为乐的本能。因此邻里乡亲一旦有个三急两难、急病或异症,孙振谷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尽自己的能力来相助。时日一久,村里的几家乡亲竟将自己的稻田重新破垄埂、改阡陌,硬是给孙振谷凑了两亩水田!四年前,有村民在外捡了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救活后送给了孙振谷,于是,孙振谷变多了个“孙子”。从此,村子一角的庄户小院便传出了孩童稚嫩的喊叫和老人宽怀的笑声。时常思之,孙振谷实在未敢想过:在自己孤独凄苦的晚年,原本安静清冷的茅屋里,这时居然呈现出了其乐融融、充满了天伦之乐的温馨氛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