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有人放吊篮下城,郑滑左右为难,恨不得死在当下。好在须臾之后,有卫人过桥传令。
“大司马有命,少司空速速归阵。”
郑滑的车御听罢便驱马而回。郑滑掩面扶于车上,耳听得联军军阵之中发出啧啧之声,却是无可奈何。
于军阵正中的宋与夷看到郑滑如此不堪,心下大怒,甩手掷马鞭于地。邻车的陈鲍温声宽慰:
“宋公不必动怒。此子口舌伶俐,郑公孙不是对手。现军心士气已沮,可暂且收兵,待明日由寡人亲自问罪于郑伯。”
年长的陈侯自请出马,宋与夷自是不敢怠慢。他略略整理了一下心情,于车上俯身向陈鲍作揖:
“小子孟浪,让陈侯见笑了。
“鸣金吧。”
---------------------
翌日,仍是联军在东门之下,仍是郑寤生率臣僚端坐于城墙。不同的是,过黄水桥问罪之人从郑滑变成了陈鲍。
“郑伯何在?寡人请郑伯当面言语。”
陈鲍年迈,自然没有昨日的年轻人声音洪亮,以至于其话语被淹没在周围兵士们的嘈杂声中。无奈之下,陈鲍只得示意其车御进行转述。
城上的郑寤生听闻是陈鲍当面,便起身亲自来对。郑伯于城墙上一露面,就引得城下一片关注,众皆悄声,正好让这两位邦君得以安静的对话。
“陈侯别来无恙!”郑寤生于城上拱手以对陈鲍。
陈鲍也于城下拱手:
“自寡人与郑伯遇于王城,已逾一年了。见郑伯康健如昔,寡人倍感欣慰。
“听闻郑伯于前日出至东海,朝于齐邦去了?”
郑寤生拱手作答:
“陈侯也还是‘赫兮咺兮’,神采不减当年啊。
“寡人确是去齐邦拜会了老友齐侯,正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了。寡人与齐侯之会,我二人追忆往昔,齐侯感慨光阴似水,我等皆盛年不再。
当日之时,齐侯与陈侯您、宋先君穆公、卫先君桓公、还有寡人曾相识于会,现如今宋、卫二公已逝,齐侯感慨旧友凋零,对您也是甚为想念啊。”
听得此言,陈鲍沉吟一时。郑寤生此言虽是追忆往事,但指出卫君之死,是有问罪于卫州吁之意的。
但陈鲍并不在意卫邦之事。他陈鲍之所以加入此次讨伐郑邦之事,除了与宋、卫皆为盟邦,依礼应同进同退之外,更是想借此机会打压郑伯,替他的天子女婿出气。
所以,陈鲍自是不会与郑寤生纠缠是非不清的郑、卫兄弟之争,而是另有他言:
“寡人对齐侯也甚是想念,却因邦政繁复,不得空闲以朝见齐侯。郑伯如此清闲的么?”
郑寤生笑对:
“幸有诸卿大夫贤能,寡人不才,虽多行于邦外,于邦政却是无碍的。”
陈鲍此时却是图穷匕见:
“郑伯有游于东海之闲,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朝于天子?
“寡人得天子书信,天子言及此事,称其尚在孝中,无余力可以治政。而王幾内外,黔首疲敝,四邻八荒,戎狄逼威,百姓皆翘首以盼,望郑伯执王卿之权柄,以辅弼天子,平章万邦。
“哪知郑伯却弃王政而不顾,经年未朝天子于王城。天子遣人问询,方知郑伯乃游于东海,乐不反邦。
“天子疑惧,命我前来问询郑伯,是天子德薄,不能膺服诸侯么?”
此番言语,是陈鲍于昨日斟酌许久得来。天子自是没有给陈鲍写信说这些话,他正乐得郑寤生不去王城与他争权。但陈鲍深知天子怨恨郑伯,自己又与天子亲近,此番言语就算传到天子耳中,他也是乐于认下的。
话说,此时的诸夏之争,虽也是兵戎相见,却多是争一个理字的。盖因乘戎车、持矛戈之士皆是贵族,或为卿,或为大夫,或为士皁、国人之众,皆循周礼。而理直则气壮,理曲则势穷,气壮则勇,势穷乃怯。所以才有四邦联军屯于城下,不去攻城,只是斗嘴的场面。
陈鲍所言,城上城下一众人等,听得懂的,自是知道此言语的厉害。郑寤生作为幾内诸侯,王室正卿,平日如居于郑邦之内,哪怕少在王城处理王事,也还罢了。但他却一年多都没有朝见天子,还扔下王室事物,远行齐邦。这顶不尊天子的大帽子,是真真被陈鲍三言两语就给郑寤生戴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大司马有命,少司空速速归阵。”
郑滑的车御听罢便驱马而回。郑滑掩面扶于车上,耳听得联军军阵之中发出啧啧之声,却是无可奈何。
于军阵正中的宋与夷看到郑滑如此不堪,心下大怒,甩手掷马鞭于地。邻车的陈鲍温声宽慰:
“宋公不必动怒。此子口舌伶俐,郑公孙不是对手。现军心士气已沮,可暂且收兵,待明日由寡人亲自问罪于郑伯。”
年长的陈侯自请出马,宋与夷自是不敢怠慢。他略略整理了一下心情,于车上俯身向陈鲍作揖:
“小子孟浪,让陈侯见笑了。
“鸣金吧。”
---------------------
翌日,仍是联军在东门之下,仍是郑寤生率臣僚端坐于城墙。不同的是,过黄水桥问罪之人从郑滑变成了陈鲍。
“郑伯何在?寡人请郑伯当面言语。”
陈鲍年迈,自然没有昨日的年轻人声音洪亮,以至于其话语被淹没在周围兵士们的嘈杂声中。无奈之下,陈鲍只得示意其车御进行转述。
城上的郑寤生听闻是陈鲍当面,便起身亲自来对。郑伯于城墙上一露面,就引得城下一片关注,众皆悄声,正好让这两位邦君得以安静的对话。
“陈侯别来无恙!”郑寤生于城上拱手以对陈鲍。
陈鲍也于城下拱手:
“自寡人与郑伯遇于王城,已逾一年了。见郑伯康健如昔,寡人倍感欣慰。
“听闻郑伯于前日出至东海,朝于齐邦去了?”
郑寤生拱手作答:
“陈侯也还是‘赫兮咺兮’,神采不减当年啊。
“寡人确是去齐邦拜会了老友齐侯,正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了。寡人与齐侯之会,我二人追忆往昔,齐侯感慨光阴似水,我等皆盛年不再。
当日之时,齐侯与陈侯您、宋先君穆公、卫先君桓公、还有寡人曾相识于会,现如今宋、卫二公已逝,齐侯感慨旧友凋零,对您也是甚为想念啊。”
听得此言,陈鲍沉吟一时。郑寤生此言虽是追忆往事,但指出卫君之死,是有问罪于卫州吁之意的。
但陈鲍并不在意卫邦之事。他陈鲍之所以加入此次讨伐郑邦之事,除了与宋、卫皆为盟邦,依礼应同进同退之外,更是想借此机会打压郑伯,替他的天子女婿出气。
所以,陈鲍自是不会与郑寤生纠缠是非不清的郑、卫兄弟之争,而是另有他言:
“寡人对齐侯也甚是想念,却因邦政繁复,不得空闲以朝见齐侯。郑伯如此清闲的么?”
郑寤生笑对:
“幸有诸卿大夫贤能,寡人不才,虽多行于邦外,于邦政却是无碍的。”
陈鲍此时却是图穷匕见:
“郑伯有游于东海之闲,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朝于天子?
“寡人得天子书信,天子言及此事,称其尚在孝中,无余力可以治政。而王幾内外,黔首疲敝,四邻八荒,戎狄逼威,百姓皆翘首以盼,望郑伯执王卿之权柄,以辅弼天子,平章万邦。
“哪知郑伯却弃王政而不顾,经年未朝天子于王城。天子遣人问询,方知郑伯乃游于东海,乐不反邦。
“天子疑惧,命我前来问询郑伯,是天子德薄,不能膺服诸侯么?”
此番言语,是陈鲍于昨日斟酌许久得来。天子自是没有给陈鲍写信说这些话,他正乐得郑寤生不去王城与他争权。但陈鲍深知天子怨恨郑伯,自己又与天子亲近,此番言语就算传到天子耳中,他也是乐于认下的。
话说,此时的诸夏之争,虽也是兵戎相见,却多是争一个理字的。盖因乘戎车、持矛戈之士皆是贵族,或为卿,或为大夫,或为士皁、国人之众,皆循周礼。而理直则气壮,理曲则势穷,气壮则勇,势穷乃怯。所以才有四邦联军屯于城下,不去攻城,只是斗嘴的场面。
陈鲍所言,城上城下一众人等,听得懂的,自是知道此言语的厉害。郑寤生作为幾内诸侯,王室正卿,平日如居于郑邦之内,哪怕少在王城处理王事,也还罢了。但他却一年多都没有朝见天子,还扔下王室事物,远行齐邦。这顶不尊天子的大帽子,是真真被陈鲍三言两语就给郑寤生戴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