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我给你们讲魏晋文学的时候,对陶渊明的评价吗?那不过是公认的理论,在我的心中,陶渊明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揭开了中国古代官场无路可走,官者,管也,管别人,别人也在管你;一级一级把人的心灵完全摧残了。陶渊明是第一个彻底与官场告别的人,苏轼文才再高,也写不出一首《饮酒》那种境界的诗歌,苏轼是用笔写,陶渊明是用心写,因为苏轼离不开官场。离不开,只能产生悲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告诉世人的不是武陵人对自由对苛捐杂税的追求和逃避反抗,而是统治阶层亘古不变的一条真理:人的自由只有完全皈依自然方可获得。
《诗经·小雅·北山》歌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可是三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啊,这种王道思想可怕又可爱。可怕在中国从来没有私有财产,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天子国王皇上的的。公有制是中国一贯的经济模式,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的社会里,根本就别想有个人思想,自由?天方夜谭。《红楼梦》所表现的绝望,就是对三千年强权文化的总结。
《桃花源记》描写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个细节描写里。那个发现桃花源的渔民,刚“及郡下”,马上“诣太守,说如此”,转眼背叛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是渔民不讲信用吗?否。是**的必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深入骨髓。你怎么能在王化土地上独善其身自成王国?真是大谬不然。
我由此想到那块和氏璧,那个献璧的卞和,三上三献,手足砍断而不悔,但总要完成献宝的任务,因为这块宝物是在楚国土地上发现的,它生于斯长于斯,与卞和与整个楚国不分彼此,一切都是楚王的贡品,朝廷的私有财产。
曹雪芹为什么绝望?你看《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哪怕你是贵胄,哪怕你是皇亲,哪怕你富可敌国,那怕你今日坐了金銮殿,一切都可变,唯有不变的这块土地地是一个王朝的。只不过一朝天子换一个主人罢了。
所以,中国制度的稳定,千古一体,“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桃花源记》展示出皇权社会下的极度贫穷,
中央帝国的强大,全部资源归为国有,是为好事,但也有弊端,妨碍经济发展,阻碍生产力,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没有坐稳奴隶的国度。坐稳奴隶,好官在也;奴隶不稳,政风坏也。百姓的最高理想是企盼生活在一个四海升平有粮吃有衣穿的王朝中。
此,孟子的描写很诱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而,王朝其兴勃,朝廷有人焉;其亡也速,官贪**也。“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上的梦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天真。
而当社会**,官贪吏虐的时候,百姓的贫穷是可以凭想象描绘的了的;而事实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强民富的时代从来就没有过。生逢盛世,不过做稳了奴隶而已。
何以知其然也?
《桃花源记》有记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可是避秦乱以后“与外人间隔”的村落,怎样的“悉如外人”,陶渊明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我想,历经二百多年,不论“往来种作”还是“男女衣着”,竟然仍“悉如外人”,除非陶渊明随意落笔或是带有什么不可说的秘密,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落,那样的封闭,怎么会衣着与今人相同?而“往来种作”一如晋太元年间,不过是写出了耕作文化下的稳定与故步自封,毫无技术进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诗经·小雅·北山》歌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可是三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啊,这种王道思想可怕又可爱。可怕在中国从来没有私有财产,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天子国王皇上的的。公有制是中国一贯的经济模式,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的社会里,根本就别想有个人思想,自由?天方夜谭。《红楼梦》所表现的绝望,就是对三千年强权文化的总结。
《桃花源记》描写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个细节描写里。那个发现桃花源的渔民,刚“及郡下”,马上“诣太守,说如此”,转眼背叛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是渔民不讲信用吗?否。是**的必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深入骨髓。你怎么能在王化土地上独善其身自成王国?真是大谬不然。
我由此想到那块和氏璧,那个献璧的卞和,三上三献,手足砍断而不悔,但总要完成献宝的任务,因为这块宝物是在楚国土地上发现的,它生于斯长于斯,与卞和与整个楚国不分彼此,一切都是楚王的贡品,朝廷的私有财产。
曹雪芹为什么绝望?你看《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哪怕你是贵胄,哪怕你是皇亲,哪怕你富可敌国,那怕你今日坐了金銮殿,一切都可变,唯有不变的这块土地地是一个王朝的。只不过一朝天子换一个主人罢了。
所以,中国制度的稳定,千古一体,“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桃花源记》展示出皇权社会下的极度贫穷,
中央帝国的强大,全部资源归为国有,是为好事,但也有弊端,妨碍经济发展,阻碍生产力,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没有坐稳奴隶的国度。坐稳奴隶,好官在也;奴隶不稳,政风坏也。百姓的最高理想是企盼生活在一个四海升平有粮吃有衣穿的王朝中。
此,孟子的描写很诱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而,王朝其兴勃,朝廷有人焉;其亡也速,官贪**也。“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上的梦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天真。
而当社会**,官贪吏虐的时候,百姓的贫穷是可以凭想象描绘的了的;而事实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强民富的时代从来就没有过。生逢盛世,不过做稳了奴隶而已。
何以知其然也?
《桃花源记》有记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可是避秦乱以后“与外人间隔”的村落,怎样的“悉如外人”,陶渊明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我想,历经二百多年,不论“往来种作”还是“男女衣着”,竟然仍“悉如外人”,除非陶渊明随意落笔或是带有什么不可说的秘密,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落,那样的封闭,怎么会衣着与今人相同?而“往来种作”一如晋太元年间,不过是写出了耕作文化下的稳定与故步自封,毫无技术进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