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连开三枪,揭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第五纵队与武昌起义:曾国藩的两大符号》李鸿章著,中华书局一九〇〇年版。
一八四四年十月,湖北武昌。
武昌的码头原本是热闹无比的。可惜的是这几年,因为下游闹起了“匪患”两江的商人都不许到上游来了,湖广总督也严禁湖南和湖北的商人去下游,还打着“清查内奸”的旗号,收拾了一批通敌卖国的奸商。湖广的商业渐渐萎缩,武昌的码头也就越发地清闲起来,只会农收的时候偶尔来几条四川的船。
但是今天的光景似乎和往常大大不一样了,码头上站满了湖广总督的标兵,个个如狼似虎,拿着一水的洋枪洋炮,有几个标营的游击举着横幅。
“那上面写的是什么?”码头旁边一个酒馆里面,一群闲聊的闲汉在讨论着这不同寻常的光景。
“不知道写的啥,好像不是字罢?缺笔少划的,写这幅字的人肯定没念过多少书。”一个穿着青衫的秀才公说道。
“吓!你敢说总督衙门的大人们没念过书?那些军爷们也就算了,那些带着顶戴的大人们,那个不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那个不是进士?秀才公你敢说比他们还有学问?”旁边的闲汉们说完都笑将起来,嘲笑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秀才公。
“这……这……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你们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吗?”秀才公涨红了脸,拼命地反驳,然后又说了一大堆“之乎者也”,“君子固穷”之类的,这可让这帮闲汉们听不懂了,于是都笑起来,酒馆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酒楼的雅间里面,几个老缙绅在喝酒聊家常,他们也看见了码头上的景象。他们可不是秀才公那样没见识的人,加上消息灵通,都在猜测这件事可能是了不得了。
“那些个字,都是下游用的那种‘简字’罢?莫非总督大人也要跟着……”这时候,说话的那个老缙绅压低了声音,说了一句“大明皇帝”,然后才恢复原来的声调说道:“不要现在的那位皇帝了么?”
“有可能,我听我家女婿说了,”这位缙绅是武昌总兵的老丈人,总能得到第一手消息,也深得大家信任。“湖广总督吴大人好像生病了,还病的很重。最近这半年,几乎都是曾国藩曾大人在理事。刚开始的时候还没什么,但这两个月,好像曾大人是要向下游靠拢啊!”
“啊?这是真的吗?”
“湖广真要变天了?”
“听说前几天,河南的张大帅带兵到了边界上了,曾大人真要这时候……这时候……”这后面的话,确是不敢说了,但谁都知道他想说的是“造反”二字。
“这我怎么知道?不过咱们老哥几个可得提前准备准备了,不管将来那个皇帝坐了龙庭,不都得用的到咱们么?只要咱们不要跟朝廷对着干,总不会有事的。”
几位老缙绅心事重重地离开了酒楼,各自回家去探听消息,好看看这湖广到底会变成谁家的天下。
码头之上,却是武昌好几年都没见到的热闹景象。湖广总督标营指挥,武昌总兵,湖北湖南的马军、步军提督等几位大人,都放下了架子,亲自举着横幅。上面写着“湖广总督衙门上下各级官吏恭迎李大元帅”,“欢迎中原提督李大人莅临武昌指导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领头的人赫然就是大清湖广总督吴其濬大人的心腹,在湖广呼风唤雨的第二号人物曾国藩大人。年纪轻轻就身兼湖北、湖南二省巡抚,又因为是坚定的“剿匪派”,深得北京的主战派伊里布大人的器重,当真是炙手可热。
五年前,“海匪”刚刚登陆的时候,曾大人就曾上书北京,说这伙海匪不可小视,是我大清立国以来最危险的敌人,一定要坚决剿灭。淮安之战后,禁军八旗折戟,朝廷里面就不大有敢言一战的人了,只有伊里布大人等寥寥数人奔走呼告。又是这位曾大人,上呈了一份《海国图志》和《枪炮纪略》,陈述海外诸国的情况,呼吁北京朝廷进口洋枪洋炮,对抗海匪。这几份报告都是条理清楚,证据确凿,让人读了拍案叫绝,北京的伊里布大人秘密来信大加赞扬,直接把他从一个小小的文官幕僚提拔为武昌知府。北京来的吴总督更是把他倚若长城,在海匪肆虐的这几年里,都靠曾大人保驾护航,湖广这艘大船才能屹立不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