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劳动以外,能不能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呢?答案也是很难。刚说到,农民辛勤劳动,刚好养活自己,再去供小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不是一句好话,而是一句心酸话:穷人家没钱,小孩子需要及早干活来养活自己。所以没有一点积蓄的人家,根本没法供小孩读书,古代社会大多数人一生都是文盲。我们看一些历史材料,发现那些没有考中的书生们,有一些年老了就回乡,依靠替人写书信为生,说明当时的人们文盲是大多数。
另外,地主家的孩子也没闲着。地主家有钱,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供他们读书,请最好的老师,最后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可以读书当官。贫农阶层的孩子想要和他们竞争,基本上只能依靠极大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了。
兼并了土地,地主家不仅垄断了财富之源,又垄断了做官的道路,贫农想依靠努力工作来翻身,不说不可能,但确实很难。所谓“三代出贵族”,此言不虚。
土地兼并之果—政府、农民、权贵皆输
按照市场派的想法,土地兼并后,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大规模种桑养蚕织布),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提高,政府税收也会提高,政府应该开心才是。这不过也是书生之见,太过天真。如果那些权贵阶层都是守法公民,照章纳税,问题就不大,可是现实却是越是有钱的人,越想要也越能够逃避税收。
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土地产生的价值(织成的布料),六成归了地主和商人,三成归了政府赋税,一成归了农民。这种情况还是好的,因为下去征税的是王妃的弟弟,未来的国舅爷,下面的人都得给面子。如果换了一般的官员去征税,则收上来的税会更少。
在现实中,地主阶级兼并土地以后,会通过各种手段隐藏土地面积(主要是贿赂地方官吏),达到少缴税的结果。比如江淮地区一直是朝廷赋税重地,可是从开国时候的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同样的地方税收居然少了一半以上。原因很明显,就是实际的土地面积被虚报漏报了。历史有名的“张居正改革”,还有那位青史留名的海瑞,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丈量土地,迫使那些被隐藏的土地也要交税。
综合看,土地兼并的输家是政府和普通农民,赢家是权贵阶层,权贵阶层人数最少却拿走了六成以上的土地产出。可是长远看,这一结果对权贵阶层也是一种灾难:财富分配的失衡,最后会使得政府崩溃,社会秩序大乱,权贵阶层的财富在此情况下也无法得到保护。
比如晚明时期,社会工商业繁华,当地权贵却依靠各种手段不交税,导致政府缺钱,甚至官员发不出工资。偏偏这时候满族人兴起,政府却没钱打仗,崇祯就只能靠压榨农民阶层去筹集军饷。对农民压迫太重,又引起农民暴动,政府垮台,以至于最后迎接这些权贵们的就是屠刀了。当然,明朝灭亡原因很多,但是权贵阶层们极度自私,致国家危难于不顾的做法,无疑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向权贵们筹钱,只得了二十万两白银。李自成进京后,从这些权贵的家里找到了七千万两白银。在国家将要灭亡之时,这些权贵们还只拿出了不到自己身家的百分之一来帮助国家,可见自私自利之心达到何种程度。明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几十年的战乱,那些权贵们,别说自家财富,绝大多数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了。
短期看,权贵们赢了。长期看,其实谁都没有赢。
我最后做个总结吧,理论上看,土地兼并的确不是坏事。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土地非正常兼并、权贵阶层偷漏税等问题的产生,进而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府垮台、社会大乱。历史书上写的土地兼并一说,并非虚言。如果我有机会和该大v对话的话,我会告诉他,理论要联系实际,否则好实会变成坏事的。)
德高一世是温和派,也可以说是保守派的,他主张休养生息,与联盟交好,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帝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贵族的领地虽然需要缴税,但是需要缴纳多少税收都由帝国户部派遣的税务官统计,这就有很大的漏洞,比如说一百公顷的土地需要缴税,那么税务官如果上报五十公顷,那么这个贵族就只需要缴纳一半的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另外,地主家的孩子也没闲着。地主家有钱,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供他们读书,请最好的老师,最后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可以读书当官。贫农阶层的孩子想要和他们竞争,基本上只能依靠极大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了。
兼并了土地,地主家不仅垄断了财富之源,又垄断了做官的道路,贫农想依靠努力工作来翻身,不说不可能,但确实很难。所谓“三代出贵族”,此言不虚。
土地兼并之果—政府、农民、权贵皆输
按照市场派的想法,土地兼并后,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大规模种桑养蚕织布),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提高,政府税收也会提高,政府应该开心才是。这不过也是书生之见,太过天真。如果那些权贵阶层都是守法公民,照章纳税,问题就不大,可是现实却是越是有钱的人,越想要也越能够逃避税收。
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土地产生的价值(织成的布料),六成归了地主和商人,三成归了政府赋税,一成归了农民。这种情况还是好的,因为下去征税的是王妃的弟弟,未来的国舅爷,下面的人都得给面子。如果换了一般的官员去征税,则收上来的税会更少。
在现实中,地主阶级兼并土地以后,会通过各种手段隐藏土地面积(主要是贿赂地方官吏),达到少缴税的结果。比如江淮地区一直是朝廷赋税重地,可是从开国时候的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同样的地方税收居然少了一半以上。原因很明显,就是实际的土地面积被虚报漏报了。历史有名的“张居正改革”,还有那位青史留名的海瑞,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丈量土地,迫使那些被隐藏的土地也要交税。
综合看,土地兼并的输家是政府和普通农民,赢家是权贵阶层,权贵阶层人数最少却拿走了六成以上的土地产出。可是长远看,这一结果对权贵阶层也是一种灾难:财富分配的失衡,最后会使得政府崩溃,社会秩序大乱,权贵阶层的财富在此情况下也无法得到保护。
比如晚明时期,社会工商业繁华,当地权贵却依靠各种手段不交税,导致政府缺钱,甚至官员发不出工资。偏偏这时候满族人兴起,政府却没钱打仗,崇祯就只能靠压榨农民阶层去筹集军饷。对农民压迫太重,又引起农民暴动,政府垮台,以至于最后迎接这些权贵们的就是屠刀了。当然,明朝灭亡原因很多,但是权贵阶层们极度自私,致国家危难于不顾的做法,无疑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向权贵们筹钱,只得了二十万两白银。李自成进京后,从这些权贵的家里找到了七千万两白银。在国家将要灭亡之时,这些权贵们还只拿出了不到自己身家的百分之一来帮助国家,可见自私自利之心达到何种程度。明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几十年的战乱,那些权贵们,别说自家财富,绝大多数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了。
短期看,权贵们赢了。长期看,其实谁都没有赢。
我最后做个总结吧,理论上看,土地兼并的确不是坏事。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土地非正常兼并、权贵阶层偷漏税等问题的产生,进而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府垮台、社会大乱。历史书上写的土地兼并一说,并非虚言。如果我有机会和该大v对话的话,我会告诉他,理论要联系实际,否则好实会变成坏事的。)
德高一世是温和派,也可以说是保守派的,他主张休养生息,与联盟交好,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帝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贵族的领地虽然需要缴税,但是需要缴纳多少税收都由帝国户部派遣的税务官统计,这就有很大的漏洞,比如说一百公顷的土地需要缴税,那么税务官如果上报五十公顷,那么这个贵族就只需要缴纳一半的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