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敬仰的一位大v说,土地兼并并不是一个坏事。这似乎和我所学到的知识相违背:学过中学历史课本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覆灭,一大半和土地兼并过重引起的农民起义有关系。该大v没有解释他这么说的原因,但是以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的意思会是这样:贫农把土地卖给富农、地主,就变成了雇农,自己得到一笔收益,又可以去给地主、富农做雇工,又有一笔收益,而土地集中在一起利用,生产效率更高。如果雇农努力工作,获得一定的积蓄,又可以买回土地,自己又会变成地主。皆大欢喜的结果,是不是?
看起来这样的做法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一放到实际当中,问题就大了。问题在哪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展现的很明白:朝堂之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千万别低估了人性中的恶。原本简单的经济生活中,一旦夹杂了恶,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无法发挥出期望中的效果,甚至会使原本还不错得境况变得更加恶劣。
土地兼并之因—农民为什要卖土地?
我们首先看土地兼并发生的原因。农业社会,土地是根本,除非天大的压力,否则一般人谁也不会卖地。那么什么样的压力才是天大的压力呢?无非天灾**。
天灾,谁都无法避免。电视剧里也讲到,农民遭了灾,为了维持生计,只能贱卖土地给地主,换取地主的余粮,以求不至于饿死。我们国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灾害面前小农破产,无话可说,除了祈求政府的救济,也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如果只是因为天灾导致土地兼并,倒还好说,问题的关键是**。人性本就是贪婪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就是社会财富的根本,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是真正的富豪。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想象:越有钱的富豪阶层,越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夺取农民的土地。
有的利用官府的力量,有的则干脆变成了地方黑社会。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讲的故事更加令人发指:地方富豪和官府勾结,在雨季炸开堤坝,人为制造灾害,迫使贫农破产,从而兼并土地。在《明史》当中也记载:隆庆朝首辅徐阶,当上政府高级官员以后,其亲属在其老家占地十八万亩,令人震惊。除此之外,利用各种黑社会手段去夺取农民土地,比如强买强卖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有明一代,除了以往朝代出现的地方豪强、权贵阶层利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这一种情形外,“藩王赐地”这种情形也极大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和土地兼并情况。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在去往河南做藩王的时候,万历一次性送给他两万顷土地,也就是二百万亩地。这些土地哪里来的?根源上还是与民争地。
土地兼并之后—农民可以翻身吗
按照市场派们的想法,农民破产以后不可怕,只要努力在地主手下工作,争取存够粮食,还是有机会翻身的。这样的想法,在古代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一批人了,可是在古代,农民翻身的机会极少,更多的是世家大族持续繁荣好几十年,百年家族也不鲜见。为何?因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太低下,加上暴力的存在,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调节关系,也就很难通过辛勤劳动去改变命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贫农有钱了,他可以买到土地吗?答案是很难,因为谁也不想卖:国家的土地就这么多,卖出去一分地,就少一分地,而土地是可以有地租收益的,换了白银可没有那么容易生息,那时候又没有理财投资。所以一个贫农想要变成地主,需要积累的财富,远超过纸面上的计算价格。
很多人都有疑惑,贫农那么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还是那么穷呢?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古代生产力低下,一个人一年的劳动,除了养活自己,就不剩下多少了。另一方面,地主也不傻,他会把地租提的很高,使得农民刚好够活而不会翻身。贫农别无选择,因为土地有限,人口太多,完全是地主说了算,不去给地主打工就没有出路了。
除了劳动以外,能不能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呢?答案也是很难。刚说到,农民辛勤劳动,刚好养活自己,再去供小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不是一句好话,而是一句心酸话:穷人家没钱,小孩子需要及早干活来养活自己。所以没有一点积蓄的人家,根本没法供小孩读书,古代社会大多数人一生都是文盲。我们看一些历史材料,发现那些没有考中的书生们,有一些年老了就回乡,依靠替人写书信为生,说明当时的人们文盲是大多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看起来这样的做法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一放到实际当中,问题就大了。问题在哪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展现的很明白:朝堂之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千万别低估了人性中的恶。原本简单的经济生活中,一旦夹杂了恶,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无法发挥出期望中的效果,甚至会使原本还不错得境况变得更加恶劣。
土地兼并之因—农民为什要卖土地?
我们首先看土地兼并发生的原因。农业社会,土地是根本,除非天大的压力,否则一般人谁也不会卖地。那么什么样的压力才是天大的压力呢?无非天灾**。
天灾,谁都无法避免。电视剧里也讲到,农民遭了灾,为了维持生计,只能贱卖土地给地主,换取地主的余粮,以求不至于饿死。我们国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灾害面前小农破产,无话可说,除了祈求政府的救济,也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如果只是因为天灾导致土地兼并,倒还好说,问题的关键是**。人性本就是贪婪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就是社会财富的根本,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是真正的富豪。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想象:越有钱的富豪阶层,越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夺取农民的土地。
有的利用官府的力量,有的则干脆变成了地方黑社会。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讲的故事更加令人发指:地方富豪和官府勾结,在雨季炸开堤坝,人为制造灾害,迫使贫农破产,从而兼并土地。在《明史》当中也记载:隆庆朝首辅徐阶,当上政府高级官员以后,其亲属在其老家占地十八万亩,令人震惊。除此之外,利用各种黑社会手段去夺取农民土地,比如强买强卖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有明一代,除了以往朝代出现的地方豪强、权贵阶层利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这一种情形外,“藩王赐地”这种情形也极大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和土地兼并情况。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在去往河南做藩王的时候,万历一次性送给他两万顷土地,也就是二百万亩地。这些土地哪里来的?根源上还是与民争地。
土地兼并之后—农民可以翻身吗
按照市场派们的想法,农民破产以后不可怕,只要努力在地主手下工作,争取存够粮食,还是有机会翻身的。这样的想法,在古代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一批人了,可是在古代,农民翻身的机会极少,更多的是世家大族持续繁荣好几十年,百年家族也不鲜见。为何?因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太低下,加上暴力的存在,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调节关系,也就很难通过辛勤劳动去改变命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贫农有钱了,他可以买到土地吗?答案是很难,因为谁也不想卖:国家的土地就这么多,卖出去一分地,就少一分地,而土地是可以有地租收益的,换了白银可没有那么容易生息,那时候又没有理财投资。所以一个贫农想要变成地主,需要积累的财富,远超过纸面上的计算价格。
很多人都有疑惑,贫农那么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还是那么穷呢?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古代生产力低下,一个人一年的劳动,除了养活自己,就不剩下多少了。另一方面,地主也不傻,他会把地租提的很高,使得农民刚好够活而不会翻身。贫农别无选择,因为土地有限,人口太多,完全是地主说了算,不去给地主打工就没有出路了。
除了劳动以外,能不能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呢?答案也是很难。刚说到,农民辛勤劳动,刚好养活自己,再去供小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不是一句好话,而是一句心酸话:穷人家没钱,小孩子需要及早干活来养活自己。所以没有一点积蓄的人家,根本没法供小孩读书,古代社会大多数人一生都是文盲。我们看一些历史材料,发现那些没有考中的书生们,有一些年老了就回乡,依靠替人写书信为生,说明当时的人们文盲是大多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