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期的到来让双方都无暇顾及战事,因此这场被后世称为“黎明纪元的最后一场战争”的战役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不过双方都没有撤兵,依旧在易北河两侧对峙着,等待后方的整顿以及命令。
帝国这边成立了法师协会,用来管理那些意外觉醒天赋的法师们,而其他的职业者有佣兵公会来管理,也闹不出来什么大乱子,但是教廷这边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涨潮期的到来没有预警,自然也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分辨谁会觉醒血脉。如果是教会成员还好,教廷可以及时的管控起来,确定觉醒者的职业和阵营。
可是教廷并不是帝国,他们在西大路并没有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稳定政权,只是依靠各地的领主来维持基本的统治,教会毕竟是一个宗教组织,想要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却又无法承受贵族反抗的代价,因此只能由贵族管理世俗事物,教会负责信仰。
如今的问题在于,贵族们能比教会更快的找到那些觉醒者,如果是要笼络一两个成为护卫还好,但是野心家的存在是在哪里也避免不了的,昨夜就已经有教堂遭到未知的职业者袭击了,幸亏刚好有个牧师觉醒了力量,才击退了袭击者,不然教廷的脸就丢大了。
因此易北河前线的军队必须抽调一部分,返回各个教区维持稳定,宗教裁判所得那些疯狗也被放了出去,一场新的大审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对教廷高层来说,还有比大审判更重要的事,有关于昨夜在圣城的神迹,足足有十多万人亲眼目睹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的神迹,那些分散的光团去往何处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枢机主教会议被召开了。
在神权凌驾于王权的西大陆,枢机主教会议的地位相当于帝国圆桌会议,那些执掌一个教区的大主教们甚至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每一次枢机主教会议的召开都将决定教廷的动向。
作为教廷的仅剩的唯一一座圣城,枢机主教会议当仁不让的要在罗马举行,涨潮期的到来对于这些枢机主教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枢机主教都得到了“神迹”,那些行将朽木的枢机主教们都仿若重获新生一般,布满褶皱的脸庞重新变得圆润,蹒跚的脚步也变得虎虎生风,一潭死水的浑浊眼神又回复到往日的犀利。
枢机是教皇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被称为教皇的参议会,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
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
在教廷,“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宗,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宗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宗的顾问。
黑暗历769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规定,罗马的主教——教宗——必须由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1059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宗尼各老二世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宗,而其它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宗人选。至于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宗的结果。至黑暗历1179年,教宗亚历山大三世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宗。
教宗保禄六世于黑暗历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教宗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120名。
总括而言,枢机的制度源于罗马教区的圣职班和教省会议。在教会历史上,枢机的职责逐渐由礼仪及牧民层面,转移到行政层面。
枢机的等级
按照教会传统,枢机团分为三等级:主教级,由教宗授以罗马城郊教区衔者,以及东方礼之宗主教而被列入枢机团者;其次为司铎级及执事级。
枢机人选的基本条件:
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是司铎(意即:可以是司铎或主教),且有杰出的学识、德行和处事的才干(参照法典351条1项)。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黑暗历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帝国这边成立了法师协会,用来管理那些意外觉醒天赋的法师们,而其他的职业者有佣兵公会来管理,也闹不出来什么大乱子,但是教廷这边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涨潮期的到来没有预警,自然也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分辨谁会觉醒血脉。如果是教会成员还好,教廷可以及时的管控起来,确定觉醒者的职业和阵营。
可是教廷并不是帝国,他们在西大路并没有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稳定政权,只是依靠各地的领主来维持基本的统治,教会毕竟是一个宗教组织,想要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却又无法承受贵族反抗的代价,因此只能由贵族管理世俗事物,教会负责信仰。
如今的问题在于,贵族们能比教会更快的找到那些觉醒者,如果是要笼络一两个成为护卫还好,但是野心家的存在是在哪里也避免不了的,昨夜就已经有教堂遭到未知的职业者袭击了,幸亏刚好有个牧师觉醒了力量,才击退了袭击者,不然教廷的脸就丢大了。
因此易北河前线的军队必须抽调一部分,返回各个教区维持稳定,宗教裁判所得那些疯狗也被放了出去,一场新的大审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对教廷高层来说,还有比大审判更重要的事,有关于昨夜在圣城的神迹,足足有十多万人亲眼目睹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的神迹,那些分散的光团去往何处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枢机主教会议被召开了。
在神权凌驾于王权的西大陆,枢机主教会议的地位相当于帝国圆桌会议,那些执掌一个教区的大主教们甚至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每一次枢机主教会议的召开都将决定教廷的动向。
作为教廷的仅剩的唯一一座圣城,枢机主教会议当仁不让的要在罗马举行,涨潮期的到来对于这些枢机主教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枢机主教都得到了“神迹”,那些行将朽木的枢机主教们都仿若重获新生一般,布满褶皱的脸庞重新变得圆润,蹒跚的脚步也变得虎虎生风,一潭死水的浑浊眼神又回复到往日的犀利。
枢机是教皇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被称为教皇的参议会,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
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
在教廷,“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宗,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宗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宗的顾问。
黑暗历769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规定,罗马的主教——教宗——必须由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1059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宗尼各老二世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宗,而其它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宗人选。至于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宗的结果。至黑暗历1179年,教宗亚历山大三世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宗。
教宗保禄六世于黑暗历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教宗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120名。
总括而言,枢机的制度源于罗马教区的圣职班和教省会议。在教会历史上,枢机的职责逐渐由礼仪及牧民层面,转移到行政层面。
枢机的等级
按照教会传统,枢机团分为三等级:主教级,由教宗授以罗马城郊教区衔者,以及东方礼之宗主教而被列入枢机团者;其次为司铎级及执事级。
枢机人选的基本条件:
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是司铎(意即:可以是司铎或主教),且有杰出的学识、德行和处事的才干(参照法典351条1项)。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黑暗历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