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人的灵活性,这灵活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死暌违的痛楚,可能有些佻跶,但却不乏意境,有一种抒情性。我很欣赏中国民间社会,对那一个世界的假想,即朴素又相当开放。在这里,人们常以转世投胎来解释生与死的交割,而转世投胎又并不是生命的单一延续,而是从一物为另一物。最著名的如“梁祝”神话的“化蝶”;“孔雀东南飞”的连理枝、鸳鸯鸟;《聊斋志异》更比比皆是,或为蚁穴,或者狐蛇……在这些传说背后也许是老庄的哲学,物物相通,天地贯彻,是从玄思而起,到玄思而止,离科学远,却与文学的本质接近。我以为《聊斋志异》里“王六郎”的故事,可说是对“灵魂存放地”中国式的完整表达。故事说的是渔人夜晚撒网,一人独坐小酌,酒香引来了美少年王六郎,渔人便邀他入座,从此两人常在夜晚河边对饮,结成好友。王六郎其实是个新鬼,因贪杯醉酒,失足堕河身亡。不久,王六郎做鬼满了期限,得以投胎,两人高高兴兴地告别。不料,代他做落水鬼的却是一个女人,怀抱嗷嗷待哺的婴儿,王六郎生出恻隐之心,放弃了这投胎机会,女人从水中挣扎而起,王六郎则继续同渔人夜饮。又过些时候,上天褒奖他有德行,纳王六郎入仙籍,为远地一镇的土地神。王六郎专来向渔人告别,嘱咐千万要去辖地探望,捕鱼人疑虑:“神人路隔”,如何相逢?王六郎则一味要求。分别之后,捕鱼人日益思念心切,决定前往。一旦进入地界,只见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家家留宿,户户请饭,说是土地神有托梦,百般叮咛盛情款待,将回报以五谷丰登。告辞回乡路上,旋风平地起来,缭绕脚下,随行十余里,那就是王六郎在相送。多么美妙啊!《红楼梦》是这境界的最高级,三生石畔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为报滴水之恩,决定陪伴下凡做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于是,演绎了宝黛之爱情。到了高鹗的后四十回里,这境界就又变得村俗了。黛玉死后,宝玉等她托梦,独眠一夜无所得,叹气吟了两句白居易的《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将这木石前盟的仙气扫荡一空,余下的就只是男欢女爱。我经常猜测,倘若曹雪芹写完《红楼梦》,那绛珠草与神瑛侍者会不会在三生石上重逢,经历了红尘一场故事,之间的宿债是了还是未了,它们又是不是原先那个它?如今一切隐匿于幽冥之中,真可谓天机不可泄漏。三生石在中国文学里,大约可充当得“灵魂存放地”,有了这地方,事情就变得不那么哀绝,有前缘,又有来世,生命可经久绵延,生生不息。但其实还是与物质无关,全是在精神层面,是生命美学,不能用作解释客观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是足够用的了,我们习惯于接受未知事物,多少是为回避虚无主义,于是绕道而行。但在物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世界观,却远远不能满足坐而论道,他们就是抱定耳闻为虚、眼见为实。
最近,读到一本日本前辈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作者介绍中说,远藤周作为“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信仰文学”这个概念对我们很陌生,不知道内容究竟是什么,或者是指宗教的意思?因为介绍中又说,作者“出生于东京一个天主教家庭,十岁时接受洗礼,深受天主教思想的影响”。想来,科学与神学对峙而后又和解的过程,也会影响到近代亚洲的天主教传播。小说《深河》是一本奇异的著作,它在西方科学主义的立场上发展情节,却终结于东方神秘哲学。倘若与作者的背景联系,猜想远藤周作先生大约也是对灵异研究有兴趣的吧。
故事从妻子病危开场,丈夫矶边绝望地看着妻子渐渐远离,一无所措。当诀别的时刻来临,矶边发现平素感情并非十分亲昵的妻子竟然于他无比重要,难以接受丧失之苦,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妻子临终前断续说出一句话:“我一定会转世,在这世界的某处。我们约好,一定要找到我!”这一句梦呓般的爱情誓言一直萦绕在矶边心头。偶然间,他了解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人格研究室正进行死后生存的调查,多半是出于排遣苦闷的心情,他给那个机构写信。若干日子过去,研究室真的回信了,告知在他们搜集到转世的案例里,唯有一件与日本有关。但那是早在多年前了,出生于缅甸乡村的少女,四岁时声称自己前世是日本人,战争中是一名列兵,曾经遭遇飞机轰炸,被机上机枪击中而死亡,她时常说要回日本,自语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听起来挺离谱,但矶边先生却认真地拜托继续查找。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与核对,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室又得到一个案例,看起来比较接近矶边太太转世的条件。那是在北印度卡姆罗治村的小女孩,自称前世是日本人,其他资料未详,但因矶边先生的急切心情,还是提供了这个简单的讯息。于是,矶边踏上了印度之旅。这真是一个大胆的举措,以如此写实的情节将怎样来处理这虚妄的悬念?转世投胎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长盛不衰,但多是神话志异,在小说的写作,亦是奇情,比如李碧华的小说——我以为李碧华在小说家中是个另类,她天生异禀,能将世外的人事拉入世内,又将世内推到世外,但前提是假设,假设两界存在并且互往,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需承认这前提,建立起信任感,于是顺利进行。而在《深河》,则让人担心疑虑,因整体是具象的,全是由现实的材料砌成,严丝密缝,从哪里破开缺口,好向空茫出发?这一个上路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叙述始终在严肃的态度中进行,不敢称它为荒唐,那简直是亵渎矶边先生对亡妻的心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最近,读到一本日本前辈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作者介绍中说,远藤周作为“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信仰文学”这个概念对我们很陌生,不知道内容究竟是什么,或者是指宗教的意思?因为介绍中又说,作者“出生于东京一个天主教家庭,十岁时接受洗礼,深受天主教思想的影响”。想来,科学与神学对峙而后又和解的过程,也会影响到近代亚洲的天主教传播。小说《深河》是一本奇异的著作,它在西方科学主义的立场上发展情节,却终结于东方神秘哲学。倘若与作者的背景联系,猜想远藤周作先生大约也是对灵异研究有兴趣的吧。
故事从妻子病危开场,丈夫矶边绝望地看着妻子渐渐远离,一无所措。当诀别的时刻来临,矶边发现平素感情并非十分亲昵的妻子竟然于他无比重要,难以接受丧失之苦,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妻子临终前断续说出一句话:“我一定会转世,在这世界的某处。我们约好,一定要找到我!”这一句梦呓般的爱情誓言一直萦绕在矶边心头。偶然间,他了解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人格研究室正进行死后生存的调查,多半是出于排遣苦闷的心情,他给那个机构写信。若干日子过去,研究室真的回信了,告知在他们搜集到转世的案例里,唯有一件与日本有关。但那是早在多年前了,出生于缅甸乡村的少女,四岁时声称自己前世是日本人,战争中是一名列兵,曾经遭遇飞机轰炸,被机上机枪击中而死亡,她时常说要回日本,自语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听起来挺离谱,但矶边先生却认真地拜托继续查找。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与核对,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室又得到一个案例,看起来比较接近矶边太太转世的条件。那是在北印度卡姆罗治村的小女孩,自称前世是日本人,其他资料未详,但因矶边先生的急切心情,还是提供了这个简单的讯息。于是,矶边踏上了印度之旅。这真是一个大胆的举措,以如此写实的情节将怎样来处理这虚妄的悬念?转世投胎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长盛不衰,但多是神话志异,在小说的写作,亦是奇情,比如李碧华的小说——我以为李碧华在小说家中是个另类,她天生异禀,能将世外的人事拉入世内,又将世内推到世外,但前提是假设,假设两界存在并且互往,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需承认这前提,建立起信任感,于是顺利进行。而在《深河》,则让人担心疑虑,因整体是具象的,全是由现实的材料砌成,严丝密缝,从哪里破开缺口,好向空茫出发?这一个上路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叙述始终在严肃的态度中进行,不敢称它为荒唐,那简直是亵渎矶边先生对亡妻的心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