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的星空 2-第2/7页

加入书签
《螺丝在拧紧》写一个年轻的家庭女教师,接到聘任,来到偏僻乡间的大宅子里就职,所遭遇的故事。故事的结构使人想到早于五十年诞生的《简?爱》,也许那个时代正统社会的女性只有担任家庭教师,才有机会发生奇情故事,于是就形成了套路。这一位家庭教师和简?爱一样,在东家的宅第里撞上一系列诡异的迹象,和简?爱不同的是,这些迹象看上去要平静得多,也因此暗示出更危险的隐秘。没有夜半的嚎叫惨笑,没有伫立于床前的怪影,没有紧闭的阁楼、形貌古怪的女仆人、兀自点燃的蜡烛……相反,一切都是美好的,明媚的风景,轩朗的厅堂,小主人,也就是她的学生,乖巧和顺,在这和悦的表面之下却潜在着一种不安:被寄宿学校退学的小男孩,一去不复返的前任女教师,从不露面的男主人……阴森可怖的气氛就在安宁中酝酿积累,终至显山显水。彼得?昆特,主人的已故男仆出场了;再接着,杰塞尔小姐,那个死去的前女教师也出场了——故事在这里与《简?爱》分道扬镳,循着鬼魂的轨迹,走入灵异小说。如先前说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限制的,彼得?昆特总是只有上半身,下半身或者遥远地挡在塔楼的箭垛后面,要不就是挡在窗台外面;杰塞尔小姐则是在池塘的对面。偶尔,他们也会进入室内,但也总是离开一段距离,或者隔一面玻璃。显然,它们并不因为是鬼魂就行动自由,无所不至,而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涉入这一个世界。那时候的鬼魂要比后来的吸血僵尸一类守规矩许多,因此也优雅许多。是时代的缘故,作者和读者的胃口都撑大了,难免粗糙,还可能是作者亨利?詹姆斯亲眼目睹哥哥和朋友们所进行的灵魂实验,举步维艰,超自然现象扑朔迷离,难以捕捉,使得笔下的鬼魂有了谨慎的态度,不敢过于造次。也或许因为亨利?詹姆斯体察到哥哥研究工作里的情感动因:那些逝去的人究竟在了哪里?难道我们真的再也不能聚首了吗?他故事里的人和鬼都透露出一种难言的哀伤。年轻的女教师渐渐发现她与小主人之间的隔阂,那是以周全的礼貌与教养体现出来的,他们是和她周旋呢!事实上,他们与死者守着默契,谁也介入不了。说服与训导无能为力,阻止不了孩子们与旧人伺机交往。那两个孩子日益显出孤独的面目,在惊悚小说中,凡被死灵魂吸引的人全都有一种孤独的面目,是这类小说中最动人的情感。故事的结尾在我看起来,略微有些扫兴,小男孩迈尔斯——奇怪,男孩为什么叫“迈尔斯”,和“费雷德里克?迈尔斯”有关系吗?当然,“迈尔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名字,最后,小男孩迈尔斯被鬼魂摄走,在女教师怀里留下他的没有生命的**。对于一个鬼魂故事,不免是太过具象了,可是不这样,又怎么办?故事总是要有个结尾的,而虚无缥缈的鬼魂又究竟能往哪里归宿呢?惊悚小说的结尾确是很难办,不了了之是小说家渎职,一旦落实却又失了余韵。

曾经读过一本比较新近的美国惊悚小说《窗户上的那张脸》,与此类型小说差不多,不外是异域的老旅馆,发生过不为人知的事故,亡灵出没。这通常的套路里,却散布着一股极度抑郁的情绪。那小鬼魅越来越攫住客人的心,他渐渐与家人疏远,再也离不开这房间了。情节过渡到一个现代的幽闭的故事,但幽闭之中却是阴阳两界,住不得,往不得,无限绝望。客人与鬼魂厮磨良多日子,最终也没展现那一界的景象,永远地隐匿在不可知的冥想深处。即便是灵异小说,似乎也严格遵守着实证科学的约定,不逾雷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美国电影《第六感》,情节是在阴阳两界之间展开,最后,世间纠葛终于厘清,人鬼情了,那一大一小两个鬼魂相携相伴走在去往彼岸的路上,年龄和阶级的差异全都消弭了,很使人动容。可是,到底也没让观众看见那一岸的情形。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人的灵活性,这灵活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死暌违的痛楚,可能有些佻跶,但却不乏意境,有一种抒情性。我很欣赏中国民间社会,对那一个世界的假想,即朴素又相当开放。在这里,人们常以转世投胎来解释生与死的交割,而转世投胎又并不是生命的单一延续,而是从一物为另一物。最著名的如“梁祝”神话的“化蝶”;“孔雀东南飞”的连理枝、鸳鸯鸟;《聊斋志异》更比比皆是,或为蚁穴,或者狐蛇……在这些传说背后也许是老庄的哲学,物物相通,天地贯彻,是从玄思而起,到玄思而止,离科学远,却与文学的本质接近。我以为《聊斋志异》里“王六郎”的故事,可说是对“灵魂存放地”中国式的完整表达。故事说的是渔人夜晚撒网,一人独坐小酌,酒香引来了美少年王六郎,渔人便邀他入座,从此两人常在夜晚河边对饮,结成好友。王六郎其实是个新鬼,因贪杯醉酒,失足堕河身亡。不久,王六郎做鬼满了期限,得以投胎,两人高高兴兴地告别。不料,代他做落水鬼的却是一个女人,怀抱嗷嗷待哺的婴儿,王六郎生出恻隐之心,放弃了这投胎机会,女人从水中挣扎而起,王六郎则继续同渔人夜饮。又过些时候,上天褒奖他有德行,纳王六郎入仙籍,为远地一镇的土地神。王六郎专来向渔人告别,嘱咐千万要去辖地探望,捕鱼人疑虑:“神人路隔”,如何相逢?王六郎则一味要求。分别之后,捕鱼人日益思念心切,决定前往。一旦进入地界,只见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家家留宿,户户请饭,说是土地神有托梦,百般叮咛盛情款待,将回报以五谷丰登。告辞回乡路上,旋风平地起来,缭绕脚下,随行十余里,那就是王六郎在相送。多么美妙啊!《红楼梦》是这境界的最高级,三生石畔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为报滴水之恩,决定陪伴下凡做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于是,演绎了宝黛之爱情。到了高鹗的后四十回里,这境界就又变得村俗了。黛玉死后,宝玉等她托梦,独眠一夜无所得,叹气吟了两句白居易的《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将这木石前盟的仙气扫荡一空,余下的就只是男欢女爱。我经常猜测,倘若曹雪芹写完《红楼梦》,那绛珠草与神瑛侍者会不会在三生石上重逢,经历了红尘一场故事,之间的宿债是了还是未了,它们又是不是原先那个它?如今一切隐匿于幽冥之中,真可谓天机不可泄漏。三生石在中国文学里,大约可充当得“灵魂存放地”,有了这地方,事情就变得不那么哀绝,有前缘,又有来世,生命可经久绵延,生生不息。但其实还是与物质无关,全是在精神层面,是生命美学,不能用作解释客观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是足够用的了,我们习惯于接受未知事物,多少是为回避虚无主义,于是绕道而行。但在物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世界观,却远远不能满足坐而论道,他们就是抱定耳闻为虚、眼见为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