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天空已经泛白。
京师的百姓一夜未眠。
半夜从宫中传出的震天喊声和厮杀声吵醒了宫城周边的民居,小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中秋节额外的盛大庆祝活动。大人们则战战兢兢。多年前的靖难之役,如今的永乐帝——当年还是燕王杀入京师时引发的惨烈战斗,仍然让他们记忆犹新。因为害怕会有乱兵趁机烧杀抢掠,城内所有百姓都徒劳的将自家大门用各种东西堵得死死的。
天亮了,光明扫去了人们的恐惧。外面的平静让人们放下心来,人们的好奇心随之而起,人们都想知道昨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许多年轻人不顾老人们的忠告和阻拦,纷纷搬开了堵在自家大门口的东西,一个个探出脑袋往外面张望。
此时的街道还显得冷冷清清,也干干净净的,既没有残垣断壁,也没有血流成河。很快就有更多的消息传来,皇宫作为昨天夜里事件的中心仍一如往常的庄严肃穆,文武百官们也比往常更加匆忙的向宫中走去。在皇宫的外面,已经停满了接送他们的车马、轿子以及仆人。
看来还没有变天!
几天之后,全国各地军政官员向朝廷,准确的说是向皇上送来的奏折如雪片般纷至沓来。这些奏折除了汇报本地的平静和安稳外,更多地是向朝廷、向皇上表达了他们对皇上英明神武的赞美,和他们对皇上的忠心耿耿。他们都在奏折中尽可能撇清与赵王的任何牵连。一些曾经与赵王有过一点点瓜葛的官员,此时也极力为自己辩护。他们在奏折中向永乐帝保证自己与赵王的叛乱没有任何关系,甚至用自己家人的性命赌咒发誓。永乐帝自然无意去阅览这些歌功颂德和表达忠心的文字,他所关心的,是秘密或者公开派到各地监视地方官员的锦衣卫和太监们上奏的情报。
与此同时,对赵王叛党的彻底清查仍然在大明各地紧罗密布的进行着。好在平日与赵王有联系的人并不多,更别说参与其叛乱的人了。赵王在皇位争夺的斗争中一向不被任何人看好,因此真正参与赵王叛乱的人数有限。
但与朝廷的低调不同,赵王谋反,最后被圣上剿灭的神武事迹,却迅速的在京城流传开来。虽然皇上告诫百官不得泄露事情的经过,并且早朝时再次诏令文武百官不得泄露“禁中之事”,但百姓中还是流传着整个事件的神奇过程。为了禁止这些民间传言,锦衣卫加大了巡查力度,但效果却始终差强人意。
这些传言根本无法禁绝,因为京城中所有人都在传说。
而且对于这次的事情,京城百姓越传越邪乎。最后竟至到处传说这次事件的起因,说是因为皇上抢了赵王的老婆,于是赵王起兵谋反云云。不久之后,通过遍布全国各处的密探,这些话传到了永乐帝的耳朵里。这下惹得龙颜大怒,着锦衣卫迅速查办,以熄谣言。
锦衣卫无奈,只得胡乱在酒肆抓了几个说书人,以“蛊惑人心”的罪名斩首示众。各处的谣言这才稍稍平息了一些。不过因为永乐帝对此事本就有些忌讳,所以最后也不再去刻意过问。
在清剿赵王叛党的同时,对赵王及其同党的审查也在叛乱平定后的第二日就迅速开始了。永乐帝亲自指派了刑部侍郎田师道、大理寺丞李纾,以及锦衣卫刑狱司提点皇甫仪等人一同会审。
赵王的几名心腹王武俊、茅安道等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还没有对他们用刑,他们一个个便统统招供了。
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求得一死了,这样能避免受到锦衣卫的酷刑。对于跟着自己遭殃的家人,他们已经顾不上什么了。
这其中只有符契元难办些。当天他本已服毒自杀,却被锦衣卫的用毒高手救了过来。在锦衣卫审问时,他一口咬定赵王不是主动谋反的,是被他们这些手下人所“蛊惑和裹挟”的。锦衣卫用尽手段,符契元也不肯改口。最后,他在锦衣卫的酷刑之下咬舌自尽。永乐帝在接到锦衣卫的报告后,认为只有符契元才是真正的忠臣,于是令人出人意料地赦免了他的族人。
没过几天时间,赵王叛乱一事就彻底查清楚了。首谋自然是赵王了,而他的同党则是符契元、王武俊、茅安道、李正己等数人,谋反规模有限。拿到赵王叛党的口供后,几位会审官员,特别是锦衣卫刑狱司提点皇甫仪却对这些供词十分不满意。一者,皇甫仪等人都是现在有名的酷吏,一心想要牵扯出更多的人,好在朝中树立威风;二者,上次刺杀皇上的案子还没有了结,所以他们更想查出赵王叛乱与上次皇上遇刺案的关联,好在皇上面前大大的领一个赏。但叛乱众人的供词却与预期大相径庭。于是皇甫仪向茅安道等人暗示,让他们广牵博引,尽量把案子搞的大大的。可茅安道等这些人起先并没有领会他意思,面对锦衣卫的酷刑一个个不知所措。结果最后又都被打的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真可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痛苦不堪。后来还是一名心思灵活的狱吏向他们道出个中缘由。这些人如看到救命稻草一般,不管有无真凭实据,全部都招了供,也牵连出一大批与赵王叛乱毫无关系的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