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到何家庄第三个年头了。
他垦荒种地,精耕细作,人勤地不懒,连年增产,除了田赋口粮,余粮卖了百余两银子。蒋兴和义父商量盖新房,老房子不动,在晒场前面盖三间七架头庭屋,义父赞同,说先买砖瓦木料,料备齐了就动工。
离村子近的砖瓦窑有三个,一个在镇北二里的居桥头,一个在镇西三里的青墩村,还有一个在镇南一里的塘南村。这一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蒋兴吃了早饭先去了居桥头,从田间小路穿过去也就一里多路。窑场上堆着三窑的砖瓦,黑压压一片。蒋兴向脸黑如炭的窑头打听价格,他不屑地瞥了蒋兴一眼说:“别问价,不卖!”
“怎么不卖?”
“荆家祠堂扩建,货都订走了,不让外卖。”
蒋兴转身回家,烧饭做菜,吃了午饭再往青墩村。窑场上也堆满了刚出窑的砖瓦,带着窑灰和余温,也带着浓浓烟火气味。情况相同,说荆家祠堂打招呼了,一块砖一片瓦都不敢卖。蒋兴与窑头商量:“我要不了多少,能不能卖一点?”
“你不怕荆家祠堂,我怕!”窑头连连摇头,头发中的黑灰不停地往下落。
有一个没买到砖瓦的中年汉子抱怨道:“他妈的,真是力大称王,*大逞强,族大欺人!”
蒋兴心怀侥幸前往塘南村,塘南窑在芦塘东南,芦塘是皇塘最大的河塘,面积有千亩上下,芦苇滩九十多个,占了水面的一半。站在高高的塘堤往塘里看去,一望无际的清水和绿苇,不知是苇在水中,还是水在苇中,二者纵横交错。风乍起,澎湃的绿浪在阳光下时深时浅,小船时隐时现,鸟儿时起时落,景色十分美丽。人们传说,皇塘原来叫吴塘,朱元璋打仗时来到此地,为塘中美景所吸引,欲在此建都,只因一件事,改了主意。他看到一个放牛娃,问他:“为什么打雷时,人们先看到光,后听到声音?”放牛娃回答:“人们的眼睛长在耳朵前面,当然眼睛先看到光,耳朵后听到声音。”朱元璋发现几个大将都没能回答的问题,一个放牛娃居然答出来了,觉得当地人太聪明不好统治,便改了主意,把都城建到南京去了。朱元璋当了皇帝,当地人为了纪念他来过此地,遂将吴塘改为皇塘。
蒋兴跑到塘南窑场,情况相同,回答一样,荆家祠堂把两年的货都订走了,块砖片瓦都不卖。蒋兴有些气愤,又有些沮丧,转身回家。走到街西头荆家祠堂门口时,他决定进去看一看,问问祠堂何时扩建,若暂时不动工,窑场能否先卖点砖瓦给他家。
荆家祠堂是镇上最大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远看就像一座宫殿。祠堂正门上方是“荆家祠堂”的匾额,两边有对联“荆枝叶茂,汉水流长”。里边正房三进,每进各为三十间;前两进是高大庭屋,后一进是楼房。中进大堂有“忠孝节义”、“节并常山”、“五马清风”三块匾,堂后设立祖宗的牌位;东西两边建有大花厅、议事厅各十间;往东还有大院,建有学塾馆、武馆、厨房、仓库、宿舍,还有两座砖角楼。前院两侧植有银杏,后院内种着丹桂、翠柏,祠后还有面积数十亩的花园,园内有多种花木异草,建有假山池塘。
蒋兴听义父说,丹阳最富的是东乡,即皇塘、导士、蒋市三个乡,土地肥沃,官僚富户众多;其中最富、最有权势的是皇塘荆家、导士张家、蒋市贺家,历史上出过不少进士和大官。张家明代出过大学者张存,朱元璋为张家题有“理学名儒”的牌匾,张家因此傲视荆贺两家,说:“荆家祠堂贺家坟,不如张家一块匾。”荆家贺家也不买张家的账,双方常有龃龉争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