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欲求仕进假读书-第2/7页

加入书签
        不过羊氏家传经学,外人是很难入其门的。生于221年的羊祜,曾在《诫子书》中自言:“吾少受先君之恩,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9岁就开始学习诗经、尚书这类著作,要知道《尚书》佶屈聱牙,在儒家六经中是最难读懂的,其中“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往往都有多种解说。连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自己对《尚书》所不能解者近半。可羊祜9岁就开始学习尚书了,这让于臬有种眩晕的感觉。

        三国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尔雅》,是官方钦定的,东汉的蔡邕石刻熹平石经,刻的就是这些内容。去羊家一借原文通行本,或许有些希望。

        “我想到城南羊家去。”于臬把自己的想法向父亲一说,立刻遭到了父亲于圭的反对:“不行。我们家是厉候之后,羊家是名门望族,去了恐怕也是自取其辱。何况你是于家长子,按礼制,一不得任官,二不得应考,三不得嫁娶,要在家守孝三年,闭门读书,谢绝世务。”

        “既然这样,那小子就在祖父墓边庐墓读书吧。”于臬心中有了主意。

        于圭觉得自家父逝世后,自己这个儿子就变了:“可就算你看到了五经,我们作为厉候之后,家世评定上就输了,加上没有人举荐,也出不了头啊。”于圭说的不无道理,到了东汉末年,原先的察举制成了世家门阀的专利品,没有名士的评议和推荐,你再厉害也无法出头,而当时制出的九品中正制,首先看的就是家世,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作为厉候之后,家世这一关就很难过。

        于臬有种想骂人的冲动,但还是克制下来了。他向于圭深施一礼:“小子即立志向学,虽千万人吾往矣,愿阿爹成全。”

        在三国时,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童们,如果要学习,就是要认字识文,练习书法,颂读《孝经》、《论语》。于圭看着这个13岁的儿子如此决绝,也不好拂了他的意,道:“你才只有13岁,就已经学了《孝经》和《论语》。这样吧,你先在家呆着,过了春节,阿爹将你祖父所藏一部熹平石经抄本拿去读吧。”

        于臬表示马上就庐墓读书。于圭不好拂了他的孝心,命在于禁墓前搭个小屋,搬了一应物事,于臬住了进去。三个月时间内,他苦练正楷字,此时看起来横平竖直。他习练用纸,叫左伯纸,是二叔前年以蚕丝换到的。这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纸,在于臬看来,也就将就着用了。

        “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于臬在庐中大声读着《尚书》,三月的原野一片葱绿,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公子,吃饭了。”家仆提着食盒,来到了庐旁,于臬身着斩衰,先到于禁墓前用香炉燃了香片,然后才进食。他吃了三个月的素食,身材明显瘦削了许多。“少主这么好的学问,让我等好生羡慕。”家仆在收食食器的时候,不忘记奉承一下。

        于臬擦了一下手道:“才刚开始呢,这经学,可要一部一部的学,要学深是没有尽头的。”“是是是,小人不识字,哪敢说这些。”仆人收拾好器具,道:“不过小人一定会逢人就说我家少主人的德行。”于臬道:“难道这也值得称道吗?”仆人道:“那是,前几年,咱县里不就出了一个孝子守墓,被县里推举了么,我们公子肯定比他强。”“那怎么和别人比,我们只和自已比,苟日新,日日新,作新民。”“少主人又来了,小人不懂的。”仆人收拾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